这话说得比裴明昉还咬文嚼字,落在沈如意身上,却一点都不显得突兀,反而有种返璞归真。这些自然不是沈如意小小人儿能深思之言,其实是她的师父前世所教导。师父一心向善,总是说嘉言懿行,沈如意小小年纪便也记在心里。裴明昉赞叹道:“吾儿聪慧,堪比当世大儒。”这夸奖实在有些厚重,沈如意栽倒在母亲怀里,脸上笑容不落,终于还是有些羞赧。裴明昉同沈怜雪对视一眼,沈怜雪冲他抿了抿嘴,一句话都未多言,但裴明昉却看懂了沈怜雪的意思。他只是低声笑着说:“我女儿就应该聪明。”一晃几日过去,礼券也已发出过半,当每一日生意都更上一层楼时,沈怜雪便跟沈如意感叹:“你们父女,真是厉害。”或许都被那两千张的定量激励,过来买麻酱馒头和糖三角的食客都增多了,沈怜雪和白柔儿每天都要揉更多的面,明日次从十几蒸笼几乎要卖过二十。且不提娘几个累却也快乐,临近甜水巷一带,甚至蔓延至南牌坊街,百姓闲聊时也会问:“你有礼券吗?”甚至有以前没听过团团煎饼的食客,也会因为礼券慕名而来,想要看看光凭铺席两月开起食肆的食物到底有多美味。可以说,煎饼带来了附近的食客,而礼券却把未听过煎饼的食客吸引而来。就连提出这个“促销手段”的沈如意都没想到,不过为了宣传食肆而发放的礼券,反过来把煎饼带火了。沈如意看着眼前络绎不绝的食客,同母亲感叹道:“也是美味佳肴太少,咱们这么花样繁多的美食,一定可以征服汴京百姓。”沈怜雪好笑地用手肘敲了敲她肩膀:“莫要胡说。”沈如意嘿嘿一笑,便又跟眼前的食客捧起笸箩:“婶娘好,盛惠十五文,这是您的礼券,请收好。”她一边收钱,一边从自己身上的小围裙口袋里取出一张细长的白布。白布上有些隐约的暗纹,上面写着团团煎饼,一文字样,下面是沈如意的花押和东汴河大街街道司的花押。翻过背面,则是小字,写的是每十文抵扣一文。这张礼券很简单,也不大,即便有十来张都可一起放入荷包,还有些绰绰有余。那面生的食客接过礼券,下意识摸了摸,然后便低着头匆匆走了。沈怜雪正忙着摊煎饼,沈如意在数钱,谁都没注意这个并不显得奇怪的客人。之后一连三日,慕名而来的食客太多,以至于礼券发放很快,到了二月初七,这两千张便全部发放完了。沈怜雪站在摊位后,同食客们说了这个好消息:“之前承诺的两千张已经发完,我们已经提前赶制了新的礼券,从今日开始发放,这一次大约有一千张,同样先到先得。”正在等着取煎饼的食客很惊喜,后面也有人问:“还有一千张啊,那我明儿还来!”沈怜雪学着女儿的话语,笑着向面前的食客解释:“承诺要发,便一定会如数发放,绝不会敷衍。”食客们就道:“好嘞,老板明日多准备些肉夹馍,来晚就买不到了。”沈怜雪点头,沈如意就道:“好,一定一定,明天见哦。”今日忙完,依旧是天擦黑。不过此时已过了立春,傍晚天色越发明亮,能忙到这个时候,也说明生意比平日里要好得多。四人推着空空荡荡的推车往家走,路过临街的楼屋时,沈怜雪便往上喊:“大姐,大姐。”孙九娘推开窗户,低头往下看来:“我就来。”今日他们要吃火锅,特地叫了孙九娘和郑欣年,大家一起热闹热闹。火锅好准备,高汤都是提前熬好的,沈怜雪调试了两重口味,一种是排骨汤,另一种是略微有些味重的辣鸡汤,这两种到时候都会放在店铺里,给食客选择。今日他们要吃的就是辣鸡汤。鸡汤里放了葱姜芥子和麻椒,味道是又麻又辣,却很驱寒,冬日里先喝一碗汤,浑身的寒气都被逼出,舒坦得很。孙九娘领着郑欣年上门时,厨房里已经摆好了新定做的铜锅。铜锅下面是炭匣,中间有个高耸的烟囱,上面正冒着烟气。铜烟囱四周是一圈圆锅,里面的辣鸡汤正在咕嘟沸腾着,孙九娘一进来就能闻到辛辣之味。“哇,这汤底是新熬煮的?”孙九娘好奇地问,卷起袖子过来帮她们端盘子,沈如意招呼郑欣年跟她一起看地上放着的碗碟,闻言道:“是呀九婶婶,这也是咱们食肆的招牌,今日请您跟年年哥品鉴。”孙九娘笑着把各色菜肉放到桌上,边放边笑:“我今日还去看过,桌椅铺面都洒扫干净了,就连菜单木牌也都做好,陈六郎正在让人挂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