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怀素等人原路返回,回到零陵城已是申时未(下午5点)。大家一同前往“留仙居"吃了个晚饭,然后各自回家。怀素则跟黄益一起,留宿黄府。次日一早,就回了绿天庵。……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仿佛一瞬间,一切又回到了那熟悉的日常——每日练字习武的生活节奏再次开启。荒坡之上,茂密的芭蕉林如同一座绿色的屏障,然而,如今这座屏障却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发生着变化。原本浓密的芭蕉林变得越来越稀疏,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逐渐剥夺了它们的生机与繁茂。在这片芭蕉林中,有一个少年和尚格外引人注目。他手持一支精致的毛笔,时而专注地在纸上挥毫泼墨,时而停下笔来,凝视着眼前的芭蕉叶。突然间,他似乎想到了什么,伸手折断一片蕉叶,仔细端详起来。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他身上,形成斑驳的光影,让他看起来宛如一幅宁静而神秘的画卷。这个少年和尚,在这片荒坡的芭蕉林中,仿佛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地。这里没有尘世的喧嚣与纷扰,只有大自然的宁静与和谐。他在这里尽情地挥洒笔墨,钻研武学,追求着内心的平静与超脱。随着时间的推移,少年和尚的技艺日益精进。他的字越发刚劲有力,犹如龙游九天;他的武艺也越发娴熟自如,身姿矫健如飞鸟。而这片芭蕉林,见证了他的成长与进步,成为了他心灵的寄托之地。……这一天,阳光明媚,微风拂面,到任零陵刺史4年(751~755年)的刘迥,一时兴起,决定去绿天庵走走。侄子刘宇文听闻后,自告奋勇地陪叔叔一同出门散心。两人一路闲聊漫步,不知不觉间来到了绿天庵前。庵内清幽宁静,让人倍感舒适。然而,怀素并不在庵内,负责接待他们的是怀素的师兄怀云。怀云告诉他们,怀素住持此刻正在山坡上的蕉林里专心练字。得知这个消息后,刘迥连忙摆手制止怀云泡茶的举动。表示要前往蕉林会会许久没见的怀素。怀云明白刘迥的心思,便带着他们朝着山坡上的蕉林走去。当他们快要到达平时怀素练字的山泉时,远远望去,只见不远处的蕉林郁郁葱葱,宛如一片绿色的海洋。阳光透过蕉叶的缝隙洒下,形成一片片斑驳的阴影。而在这片阴影之中,怀素正全神贯注地在蕉叶上挥毫泼墨。眼前的景象让刘迥不禁感叹出声:“碧云天,蕉叶绿,阴影连绵,少年上人笔不辍;勤为径,学无涯,蕉叶当纸,轻狂醉僧书人生啊!”他稍稍停顿了一下,接着转头对怀云和侄儿说道:“好一个绿天蕉影啊!如此美景,实乃绿天庵之独特景观!”话音落下,刘迥仰天大笑,然后迈着大步朝蕉影下的怀素走去。他似乎有一种迫切的欲望,与这位才华横溢的书法家交流一番,共同探讨书法之道。……此时此刻,只见怀素正一手托起蕉林中的一片蕉叶,另一只手握着笔肆意挥动着。他的手随笔动,笔随叶行。须臾之间,蕉叶之上已经错落有致地布满了一幅生动别致、极具神韵的书法作品。写完之后,怀素轻轻晃动了一下身体,握笔的手不小心碰到了站在身后的刘迥左肩。手中的笔突然一扭,笔尖在刘迥胸前的衣服上留下了一圈痕迹,宛如一朵盛开的梅花般娇艳欲滴。直到这时,怀素才察觉到自己身后站着一个人。他转过身来定睛一看,竟然是零陵刺史刘迥。怀素连忙双手合十,恭敬地说道:“哎呀,真不好意思啊,小侄不知刺史大人大驾光临,未能及时远迎,还请您多多包涵啊!”刘迥哈哈大笑起来,说道:“无妨无妨,今天我正好闲着没事,想着好久都没有见到你了,便直接来到绿天庵看看。不知道有没有打扰到贤侄你练字呢?”两人寒暄了一阵之后,一同朝着绿天庵走去。刘迥嫌在绿天庵内喝茶太过沉闷,便叫怀素将茶台,搬到庵门口的广场。席天幕地间,煮茶论道。谈风花雪月,岁月流长;看云淡风轻;叹人生无常……至傍晚时分,刘迥和侄子婉拒了怀素的晚餐邀请,尽兴而归。……时光匆匆,转眼间数日已过,刘宇生再次来到绿天庵拜访怀素。这次,他带来了一幅自己亲手绘制的画作。画面之中,一座庵堂(绿天庵)静静地矗立着,庵旁有一眼清泉,周围是茂密的芭蕉林,林子里站着一个人(怀素),手中拿着一片叶子(怀素的书法作品)。画上还有题字“绿天蕉影”,落款则是“宇生”二字。刘宇生将这幅画递给怀素,并对他说:“前些日子,我随叔叔一同来到绿天庵寻你,恰巧看到你在芭蕉林中挥毫泼墨、专心练字的身影。叔叔见到眼前蓝天映衬下的芭蕉叶以及专注于书法的你,不禁感叹道‘绿天蕉影’真是一幅绝美的景致啊。当时我也颇有感触,于是便创作出了这幅‘绿天蕉影’图。今日特意送给素弟,权当做个留念吧。”稍作停顿后,刘宇生接着说道:“此外,我此次前来也是向素弟辞行的。过不了几天,我就要同叔叔一起返回京城,前往史部述职了。待到那时,定会再次邀请素弟前来共饮美酒话别。”话毕,他的眼神中流露出深深的不舍之情,眼眶甚至微微泛红,似有泪光闪烁!怀素不忍,看着画中的一庵,一泉,一林,一僧,一叶,眼中也晶莹剔透。上前抱住刘宇生,缓缓道:“相聚是缘,离别亦是缘。聚散离别,缘来缘去,犹如月圆月缺,潮起潮落。本就是人之常情,我们顺其自然吧!”两人深情的拥抱,往日情景一一浮现,从相识、相交到相知、相持。一路走过的,都是风景。正如“绿天蕉影”,更是上天的恩赐!:()醉僧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