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言,诸葛亮先是微微一怔,随即脸上浮现出一抹欣慰的笑容。他凝视着刘禅,眼中满是赞许之色,而后起身说道:“陛下能有此等深谋远虑,实乃大汉之幸。”见此,刘禅有些心虚的问道:“废除州牧一职,意味着就要罢免相父担任的益州牧,相父不怨朕么?”诸葛亮没有立刻回复刘禅,而是轻摇羽扇在屋内踱步,缓缓言道:“州牧之职,权柄确然过重,于国之长治久安而言,隐患颇多,昔日汉室衰微,四方州牧拥兵自重,致天下大乱,此乃前车之鉴,陛下能洞察其弊,老臣深感欣慰。”诸葛亮缓了缓,神色庄重而诚恳的继续说道:“老臣忝居益州牧之位,不过是为陛下暂摄军政,以图兴复汉室,如今陛下既已明察秋毫,欲行改制之举,老臣岂有不支持之理?”“且老臣以为,设立刺史为一州最高长官,军政分离,可有效制衡地方上的权力,使政令更畅达于四方,更能加强皇权对地方上的控制,此乃善政,陛下但有所命,老臣自当全力配合,将一应军政事务交接于陛下指定之人,确保改制平稳过渡,绝无半分迟疑……”刘禅闻言,心中轻叹一口气。有世人诽谤诸葛亮贪恋权位,斗垮政敌,弄权欺主,这些流言蜚语何尝不是无稽之谈?君子见忠者喻其忠,奸邪见忠者喻其伪。刘禅目光望向诸葛亮,随后起身,身为天子的他也躬身作揖道:“既如此,朕,谢过相父了!”诸葛亮见状,急忙上前一步,双手托住刘禅的手臂,眼中满是惶恐之色,说道:“陛下这是何意?折煞老臣了!”“老臣受先帝托孤之重,自当肝脑涂地,以报陛下与先帝之恩,此乃老臣分内之事,岂敢受陛下如此大礼?”刘禅眼眸微红,轻轻摇头道:“不,相父,你当的起朕这一拜。”诸葛亮微微仰头,眼中似有泪光闪烁。“陛下小看臣了,臣这一生,所求不过是能辅佐陛下兴复汉室,一统天下,如今天下未定,老臣尚有未尽之责,怎敢有半分私心?”“这…朕从未小看相父,朕是尊重相父……”这倒是个实话,这两年来,刘禅在大汉国内的威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甚至已完全超越了诸葛亮。各方亲信皆不在少数,军中将领就不说了,在他们出征之际,北边有狄仁杰掌握朝堂,蜀中有李严掌控全局。可以这么说,刘禅现在若执意想做一件事,诸葛亮是很难阻挡的。当然也是因为这两年诸葛亮有意放权的缘故,刘禅才得以安插诸多亲信到重要岗位。此番吞吐难堪,只是因为诸葛亮为汉室操劳一辈子,如今大汉刚起势不久,他便要削权,于心不忍!诸葛亮注视着刘禅,轻轻叹了口气,神色恳切,接着说道:“陛下,你多心了,不仅是州牧一职,老臣甚至以为,待我大汉一统天下,或老臣百年之后,这丞相之位也不应再常设。”“啊…怎可?相父莫要再出此言,朕只是欲废州牧一职,从未想过罢免相父的丞相之位!”刘禅起身焦急道。“陛下,你看,又急,待臣把话说完可否?”刘禅点点头,诸葛亮嘴角泛起一抹温和的笑意,轻轻拍了拍刘禅的手背,徐徐言道:“丞相之权,在这乱世之中,于调度统筹、政令推行等方面确有其便利之处,然老臣观古今之变,这丞相权柄过重,一旦所托非人,或是逢主弱臣强之时,极易引发朝堂动荡,危及社稷。”诸葛亮的目光变得深邃而悠远,仿佛穿透了时光,看到了大汉的过往与未来。“昔日霍光辅政,虽保汉室一时安稳,却也开权臣之先例,王莽篡汉,亦因位高权重,野心渐生,还有此前的曹孟德,名为汉相,实则汉贼,挟天子以令诸侯,将汉室权柄玩弄于股掌之间。”“臣每每思及,无不忧心忡忡,如今陛下圣明,臣有幸能在旁辅佐,自是竭尽所能,但臣终有老去的一天,为保我大汉万世基业,当未雨绸缪,从根本上杜绝权臣干政之隐患,故而,臣以为,丞相一职,当废!”刘禅静静地听着,脸上的焦急之色渐渐褪去,但随即在心里掀起了惊涛骇浪!诸葛亮话里的意思无不表达着,统一以后,该废除相制!如果他没记错,历史上真正废除相制的时间是在千年以后的明朝。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建国以后,恶补经史,他首先发现华夏千年文明中,这相权犹如一把高悬之剑,在王朝兴衰中扮演着复杂而微妙的角色。朱元璋深感相权过重对皇权的掣肘,决然废除丞相之制,将权力牢牢攥于皇帝一人之手,使得皇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集中。虽后世对此举的评价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变革从根本上重塑了封建王朝的权力架构,改变了千百年来的政治生态。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而这一举措,在此时,被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提了出来。饶是刘禅也不由暗自感慨,诸葛亮的思想和眼界,领先此时代千年!刘禅不禁思考,在诸葛亮去世后,原先的蜀国皇帝刘禅再也没有任命丞相。他不由猜想,这其中或许就有诸葛亮的授意。避免权臣专政,将皇帝变为一个吉祥物。见刘禅久久不语,诸葛亮又问道:“陛下以为然否?”刘禅咽了咽口水,若有所思道:“相父,朕好似有些理解,但若将来废除相制,原属于丞相的这部分的权力,该如何分配?”诸葛亮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之色,轻摇羽扇说道:“陛下所问,正是关键所在,臣以为,当将相权拆分成四份,一份回归帝王,另外三份可分属于三个不同的部门,使各部能为皇帝做事的同时,又能做到三足鼎立、相互制衡,从而保障皇权。”“当然,这只是臣初步的构想,若将来我大汉得以一统江山,臣定会为陛下拿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听完诸葛亮的思想,让刘禅不得不怀疑,相父莫不会也是一个穿越者吧?见刘禅又陷入了沉默,诸葛亮又缓言道:“陛下不必担忧,废除丞相之职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徐徐图之……”“老臣也会在有生之年,全力协助陛下完成这一过渡,为大汉的长治久安奠定坚实基础。”刘禅微微抬起头,眼中透露出一丝挣扎:“相父,你为大汉操劳半生,这丞相之位你当之无愧,未来却要为了大汉考虑废除,朕于心不忍……”诸葛亮轻轻摇头,眼神坚定坦然道:“陛下,臣一生之所求,不过是为了看到汉室复兴,百姓安居乐业,个人的荣辱得失又算得了什么?只要能为大汉铲除潜在的隐患,老臣万死不辞!何况这区区权位?”刘禅沉默,纵观古今,哪有当丞相的提议废除相制,真不知往后的史书该会如何书写。君臣二人相对而视,营帐内一片寂静。诸葛亮率先打破了这份寂静,微笑道:“陛下,废除相制距今还远,需徐徐图之,而废除州牧之制实乃眼下迫切之事,不知陛下对各州官员的任免,心中可有数?”刘禅终于知道,诸葛亮这一年来就已经潜移默化的将相权中的人事任免权,有意识的剥离出来,分予皇权。真不愧为诸葛武侯,一心为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禅深吸一口气,他终于知道相父最想得到的是什么,于是他也不再扭捏,开口说道:“相父,对于四州官员的安排朕心中已有人选……”诸葛亮没有说话,只是饱含期待之色望着刘禅,示意他接下去说。“朕欲令狄仁杰担任雍州刺史,李丰任雍州别驾。”“免去魏延凉州刺史一职,任蒋琬为凉州刺史,董允为凉州别驾。”“益州牧废除,李严依旧任益州刺史,诸葛恪为益州别驾。”“任诸葛瑾为荆州刺史,向朗为荆州别驾。”这是刘禅对大汉目前所拥有的四州之地,一二把手的规划。听完,诸葛亮微微点头,说道:“陛下如此安排,臣深感赞同,地方上文官主政,不让武将担任地方长官,实乃明智之举,可有效避免地方军政大权过度集中于一人之手,防止出现拥兵自重之隐患,于大汉的长治久安大有裨益。”刘禅不好意思的摸了摸头,他确实有此意,军权政权需要分开,他不希望武将手握军权的同时又能担任一州之地的行政长官。诸葛亮目光柔和地看着刘禅,轻摇羽扇,缓声说道:“只是,陛下任用诸葛瑾为荆州刺史、诸葛恪为益州别驾,此二人乃是臣之兄长和大侄子,虽具才华,可毕竟初投大汉,尚未建立显着功勋,如此安排,臣担心,会有人认为这是偏私之举,从而影响朝堂的稳定与团结。”刘禅无所谓的一挥手,诸葛瑾的能力毋庸置疑,其虽是一文人,但在东吴那边,原本历史上诸葛瑾最终官至大将军。让他担任一个荆州刺史,说实话,还是有点委屈他了。而诸葛恪,那可是孙权临了之际的托孤大臣,大将军,太傅,后期总揽东吴军政的人物。虽下场不太好,但也能侧面证明他的能力,不是庸碌之辈,担任一个益州别驾根本不在话下。前几日,刘禅也看过了诸葛恪的面板。(诸葛恪,武力61,智力90,政治85,统帅79,综合评级a级,技能:秩序,诸葛恪所施政的地区,民间犯罪率将大幅度降低。)有这能力,担任一州别驾那不是轻而易举?接着,刘禅苦口婆心的劝说一番诸葛亮莫要想太多。诸葛亮最终也认可了刘禅的安排。……而后,诸葛亮微微欠身,向刘禅拱手道:“陛下,臣尚有军务在身,这些日子便不能常伴陛下左右,若陛下有遇到疑难,可随时差人到军中寻老臣。”……诸葛亮再次行礼后,转身退出营帐。刘禅也跟随而出,望着诸葛亮在夕阳下远去的背影,略显佝偻,岁月的霜雪早已悄然染上他的双鬓,几缕白发在微风中若隐若现,步伐虽依旧沉稳,却也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迟缓,素色的长袍,在风中轻轻飘动,更衬出他身形的清瘦……见此,刘禅眼睛微微泛红。在帐外守候的李元芳上前不解问道:“陛下,为何如此难过?”刘禅抬手轻轻拭去眼角的泪花,目光依旧紧紧追随着诸葛亮离去的方向,沉默片刻后,叹了一口气,缓缓开口道:“相父已经老了,朕不知,他还能再陪着朕几年……”:()魂穿刘禅:开局安居平五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