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这个年头,做到他这份上,总不会太干净。主要是造反这种事,也不能以干净、脏这种字眼形容,只能说「一将功成万骨枯」。
历史上从尸山血海里走出的开国君主也很难说仁慈善良什么的,真要有类似标签,也是他们一统天下治理江山的时候。
不同于对杜规的不认同,李鸿祖这个人许盈并没有太多痛恨,所以只让人当他做一般俘虏。当然,如果之后他不安分要搞事,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被许盈他们「寄予厚望」,根本没考虑失败的冯遇春也确实没让人失望。
在拿下骅县之后,他几乎是马不停蹄地去打林城——这一方面是打骅县没花多少功夫,士兵也远算不上疲惫。
另一方面也是许盈练兵时注意培养纪律,也有思想品德上的教育,他的军队在此时算得上有信仰的军队了。
再加上有军饷,大家也没有了攻下城池后烧杀抢掠的后续功夫。
而且,冯遇春也有趁敌不备,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的想法。
林城那边不太可能预料到骅县这边会这么快结束战斗,此时就算收到最新的情报,安排守城,又或者撤离,都是需要时间的。
打这个时间差去堵人,才是效果最好的。不然真等到人跑了,许盈也确实如李鸿祖所料,是不太可能在当下纠缠太久的。
建邺还在前方等着呢!
冯遇春去打林城了,骅县这里却还需要有人做一些收尾工作,管理俘虏、接收军械粮草等等——
等待被「处理」的败军一开始是有些惶惶不可终日的。
毕竟无论什么时候,战争都是残酷的,他们也不知道等待他们的是什么。
唯一能安慰自己的就是许盈名声在外,没听说他有屠杀败军的黑历史。
其实作为领军之将,能打出名号都是好的。无论是「仁将」、还是「人屠」,这种名号并无高低贵贱之分——
名号就像是影响力,「人屠」能恐吓敌人,让人未战先怯,对付比较强大的敌人时很好用。
至于「仁将」这种名号,一般是己方更有优势时好用,能迅速瓦解敌人的抵抗心理。
现在就是这样,就算留下来处理后续事情的人手并不很多,骅县败军的秩序也比较好。
一方面是败军气势萎靡,一会儿半会儿还回不过神来。
另一方面就是许盈手下的败军没听说是赶尽杀绝的,大家也就懒得「拼死反抗」了。
毕竟,大多数人只是底层士兵,甚至底层士兵都算不上!如杜小郎那样的,其实就是炮灰!
真要说他们对李鸿祖有多少忠诚,能在眼下为他「尽忠」,那就是玩笑了。
杜小郎此时和其他士兵一起,被赶到了城墙根下,蹲着、双手抱头,老老实实不敢乱动。
而对面有人坐胡床,据长案,拿了纸笔正在记录什么,一旁被绑着的人杜小郎认识,似乎是个将军还是大官儿——真正开打前,他见过这人在墙头上巡视,身边拢着许多人趋奉。
其实这是在搞登记工作,抓俘虏这种事在许盈这里是非常重视的。
毕竟「人口」在此时意味着太多了。他不想随便应付,今后却要因为粗疏的管理欠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