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上舍生逢年过节还能发东西,吃的、穿的、用的都有!
至于寄宿制,这在此时倒是不少见,大家求学不易,交通也不发达,如果不是族学这种,大都是寄宿的——至于许盈提寄宿制,更多是为了未来旁听生做准备。
如果书院办的成功,估计很快就会成为附近有名的学府,到时候吸引力是毋庸置疑的。而书院本身的正式学生有限,就可以吸纳旁听生!旁听生除了是书院的预备生,提供人才储备外,也可以成为财源。
旁听生不包食宿,到时候就只能在书院附近想办法租房和解决吃饭问题。而许盈在改建做书院的大宅时就将那附近的一圈地皮买下来不少,那里本来就是长城县的富人区,豪强人家估计也不会和许盈抢生意,许盈大可以在地皮上修一些专门用来出租的房屋,并且提供饭食。
再加上一些文具店什么的收益肯定不小!
许盈做这个并不是为了赚钱,这些产业许盈都是要放到书院名下的,都是为了书院将来能够一直给学生如此好的福利、安心读书。
许盈不愿意向这些旁听生收借读费,那样对书院的名声不好,同时高昂的借读费也会断送一些家境普通学子在此旁听的可能性(家境贫寒不等于学习成绩好,事实上,能够心无旁骛专心读书的人家,子弟们普遍学业更加优秀。只不过贫寒学子如果能凭本事考入书院,那天分和韧性就不是
富贵人家子弟可比的了)。
在书院外自己解决食宿问题固然也是开销,但家境贫寒的话也有自己的解决方法。比如住的远一些,生活上俭省一些,总归还有办法可想就是了。
余范听说学生的待遇如此优厚,自然高兴。他自己也是寒门出身,家中也不是富贵人家,太知道普通学子读书的艰辛了!如果学业优秀就能心无旁骛读书,恐怕很多学子做梦都会笑醒!
而现在长城书院就提供这样的机会,而且这所书院还是名动江左的许盈倡导建立的,请来了许多饱学之士教学——想也知道,招生考试的时候必定从者如云。
想到这里,余范问道:“既是如此,学生要多少人呢?”
这样的书院自然不可能放开了收人,名额有多少就是一件很讲究的事了。
许盈掐着指头道:“书院是六年制,凡正式入学者都能在此修习六年,结业之时给结业书,说明是几等结业!若是上舍生,便是一等结业,内舍生则二等结业,外舍生则看情况,有三等结业、四等结业。”
“当然,若是已是上舍生,则随时可以申请结业。”许盈又补充了一句。这就好比学分修够了的学生,若是自己等不及去干一番事业了,也可以提前申请毕业。
“按此,此次招生先取三百人!日后每年再招一百人左右!也就是说,书院最多有千来人。”千人规模的私学在如今已经算是规模庞大了!因为太学已经成了摆设的关系,到时候长城书院怕是真要成为江南地区规模最大的教育机构了!
而且许盈没说的是,还有旁听生呢!如果书院真的办的成功,旁听生的规模很有可能会超过正式生!
到时候估计柴氏捐的大宅子还要不够用不过书院如果真的火热,也不用担心这种问题,周边的人家肯定是抢着捐出自家宅舍,并入书院的。这又和后世看到地皮上涨,拼命抬价的居民不同了。
听到许盈说的人数,饶是余范早有准备,也‘嘶’地倒抽了一口凉气!显然,这样规模的私学有些超出余范的想象了。
不知内里的人难免觉得许盈预想中的书院规模太大,但好在知道他想法的人本来就少。对外的消息里,只有招生三百人这个说法大家还真就以为书院只收三百人,今后再收人也是结业出仕的学生的补充,会形成人数上的平衡,再多也不会超过四百人了吧?
虽然四百个学生的私学也很夸张,但如果是足够有名望的人来提倡,又不缺钱、不缺人,这也在接受范围内。只当是许盈重建官学了,即使以县级的官学来说,收入学生四百人也有些多了。
当然,许盈并不是重建官学——不是说官学不好,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官学有自己的优越之处。只是许盈不想让自己办起来的书院仅仅是个政绩,等到自己离开之后就人走茶凉。保证办学资金能够自给自足,这只是书院能够持续维系的条件之一,特意限定为私学则是条件之二。
若是官学的话,将来的县令必然是能够插手管理的!如果是遇到一个好县令,就像是种了彩票,对书院的发展大有裨益。反之,那就是倒了大霉了,书院就此衰落也不是没可能。相比之下,私学这种办学形式就要有活力多了。
除了一些官学的特定好处享受不到,其他其实都更有优势。说的更明白一些,遇到一个好县令,对教育业有兴趣的,哪怕书院是私学,应该也会给支持、行方便。反之,一个对此不感兴趣、没什么本事又爱瞎指挥的,即使能够影响到书院,那也隔着一层,带来的损失不会那么严重。
而且话说回来了,这年头国事艰难,连太学都荒废了,官学办起来又还能指望什么好处?这个时候再在地方上搞官学的,有的是没办法了,毕竟不是谁都有许盈的机会,可以纵观历史,选择合适的方式方法来做事。有的则是不关心这个,本来就是为了政绩,至于之后自己大力倡导的官学怎么发展,那根本不重要。
“就是这里啊!”来到‘长城书院’门口,穿青碧色袍子的年轻人眼睛发亮,对旁边穿紫色两裆衫的新朋友道:“这般私学竟是从未见过的,看着气象都不同。不要说私学了,小弟家乡的官学也难比!
”
两人原本并不认识,只不过是一起来考长城书院,这才认识的——这个时候已经不叫长城书院了,书院有了正式的名字‘太平书院’。
许盈放出风去,说自己想在长城县办私学,已经得到本地大户支持,教室、房舍一应俱全,还有提供给学子的大大藏书楼!老师也是从各地请来的,不敢说都有经天纬地之才,那也是饱读诗书的!
这或许和那些已经名满天下的大名士不能比,但那样的大名士又有几个?这等名士收徒的本就不多,有限的几个收徒的也不会有太多学生,绝大多数学子想要进学,在选择老师的时候也不能比着那些人来考虑啊!
最后,许盈还郑重其事地说明了三舍制,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待遇。而即使是最基本的外舍生待遇,在此时也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此时也有一些私学老师会收一些家境贫寒,但天资出众、一心向学的学生,不仅不要学费,还让人在自家吃饭,甚至补贴笔墨纸砚。
但这种情况终究是少,一般是非常亲密的师生关系才行,根本没有成制度过!
官学倒是常常有给学生免学费,还给发东西的但如今情形,官学早就是摆设了!一般地方的官学形同虚设,有的地方的官学靠着地方官的强制命令起来了,但那终究不是普遍情况。而且随着地方官离任,之后还能不能维持也是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