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锣鼓巷是四九城一条着名的标志性商街。自清初起,满族镶黄旗户在南锣鼓巷居住,逐渐发展出十几条胡同。其中既有大户世家,也有小户市民。尽管胡同很多,但大家更多是在中间这四五百米的街面上活动。95号大院后边儿就是黑芝麻胡同,对面则是后圆恩寺胡同,两边各有一座小学,再往北走到达北锣鼓巷,这里有市一中。附近的小孩大多都在这几个学校读书,少部分则是在厂办的职工学校。不出意外的话,再过段时间,何铁柱就能开始在这里上小学跟中学了。(按照改革后规划这里是41号,地址没错。)南锣鼓巷虽小,但各类店铺应有尽有,生活非常方便。有粮店、菜店、油盐店、猪肉铺、羊肉铺、切面铺、蒸锅铺、炸货屋子(制作焦圈、油炸鬼)小酒铺、饽饽铺、豆腐坊、煤铺、井窝子、砖瓦麻刀铺、席箔铺、棚铺、黑白铁铺、喜轿铺、杠房、医馆、药铺、裱糊铺、理发铺、成衣铺、绱鞋铺、绒线铺、文具店、茶馆、当铺等。虽然规模都不大,但近30种行业也比较齐全了。至于大的商号如绸缎店、茶店、大饭店、金店、银号等,则云集在地安门外大街、鼓楼。民以食为天,在南锣鼓巷中段,大约就有三家早点铺。最大的一家在胡同东口往南,棉花胡同西口往南一拐的位置。雨儿胡同东口往北一拐,黑芝麻胡同东口往南一拐,还各有一个小早点铺。经营的内容大都是油饼豆浆一类。白豆浆2分,加糖的5分。还有5分钱一个一两的芝麻烧饼,6分钱一个2两的大火烧。想喝豆浆自己拿一个汤锅或者水杯去买早点,锅里面放豆浆,把锅盖翻过来,上面放油饼。不过现在物资短缺,真想吃点这东西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不但要各种票,还得早点排队,运气好才能买的上,去晚了就只能等第二天了。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在这段几百米的地段上,还有两家着名的副食店。在南锣鼓巷路西,从帽儿胡同到雨儿胡同之间,有一家颇具规模的大副食店。以经营副食为主,隶属于二商局系统的副食公司,按序号叫48店。这个店有一大一小两个紧挨着的门店。大屋内除了副食还有食品、百货、文具乃至常用药品,小屋内则主要是蔬菜和肉蛋一类。48店偶尔来了蔬菜、带鱼之类的紧俏货,门前都会排起长队。不过大多时候都抢不到,僧多粥少,很多时候好东西都被营业员留给了自己的亲朋好友。营业员被认为是非常高大上的一个工作岗位,如果谁家有一个营业员的亲戚,那么整个家族都会因此获得一定的荣耀。很多好东西大家只听说过,还没上货架就没了。如果谁家有个售货员,那说不定有机会可以买到。四合院里的人每天买菜也是在这里买,不过每天二两蔬菜的定量还得排队,何铁柱自穿越来一次都没来过,那点东西都不够体力消耗的,连票他都不知道在哪里,说不定早就被傻柱送给了秦淮茹。为什么要说这个副食品店?因为四九城的粮站、粮店跟别的地方不一样。自从1953年粮食统购统销以来,粮站、粮店一直是只卖粮食,不卖油,食用油一直由副食店、供销社经销。周围的人想要买油,只能到这里来。还有一家在沙井胡同东口往北把角,是一家文具店,店面虽小,但一应俱全。里面卖一些课本、纸张、铅笔、橡皮之类的文具,也有电光纸、踏蓝纸之类的东西。景阳胡同到沙井胡同之间,还有一家纸盒厂。纸盒厂的大门总是敞开的,有些街坊邻居常把经过裁剪的成摞的硬纸片拉回家去,沿印迹折好,用订书器钉好,再给纸盒厂拉回去,从中赚一点儿手工费,补贴家用。很久以前前门外的粮食店街、东城的米市大街、北城鼓楼一带是粮商集中的地方。清朝,大粮商多集中在西珠市口至广安门一带。到民国后期全市经营粮食的商户约有1300多家,居各行业之首。这些粮商经营各有侧重,专门经营大米的称米局子,专门经营大米白面的称为米面庄,经营五谷杂粮的称陆陈行。后来粮店全都综合经营了,就成为米面杂粮店,有的还兼营蔬菜、油盐酱醋等,成为油盐店与粮店合在一起的杂货铺。较大的杂粮店货除伏地米面外,还有来自东北关外的大豆、高梁、玉米,来自河南的白面、小米、徐州黄豆,以及口外小米、绿豆等货。较大的米面庄,卖的面粉以产地分类,美洲粉、香港粉为上品。上海粉、彰州粉、徐州粉、天津粉、保定粉为中等。北京粉、青岛粉为下品。大米也分国内外两种,国内有上海米、南京米、江西米、九江米、芜湖米。产于近郊的统称京西米,又分六郎庄米、玉泉山米。来自国外的有西贡米、仰光米等。城镇居民迁徙户口时,有一个特殊的关系叫做“粮食关系”。粮食关系最终会落实到具体粮店,关系人只能限定在该粮店购粮。对于拥有城镇户口的居民来说,“粮食关系”与城镇户口同等重要。,!倘若居民想到另外一个城市工作,除须办理户口转移手续外,还必须办理“粮食关系”的转移。没有粮食关系,等同于没法吃饭。每户有一个粮本,每人有固定的粮食定量,到就近固定的粮店买粮食,实行“凭票验证、划片定点”的粮食供应办法。粮店的工作人员每个月会到胡同里选择一家居住环境比较宽敞的人家,为居民发粮票,周围的居民全都这家来领取。而这家居民也会主动地为前来发粮票的粮店人员沏好茶请他们喝。月月如此,年年不变。困难时期,大家都要节衣缩食共渡难关。不仅粮食不够吃,副食也更短缺,货架上面基本就摆了一些东西当做样品放着,你给钱给票都不卖,就当是撑门面了。自去年年初开始,很多人开始浮肿,脑门上、小腿的迎面骨上一摁一个坑,半天起不来,这就是浮肿了。国家特地为这些人每人配发了半斤黄豆票,以补充营养的不足。后来,每个人都增发了半斤黄豆票。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粮食定量都不是整数,都有个多少斤半的由来。何铁柱带着粮本跟布袋来到附近粮站,虽然已经过去了一个上午,但是此时粮站门口还是排起了长队。从远处望去,最外面的是营业室,里面一间是办公室,从办公室旁边通往后面小院的走道北边码放的是粮食。(本来我想写北新桥同日升粮行的,但是离得不远不近的,明显不合适,现在的粮食关系基本都是固定在某个社区街面上,南锣鼓巷这么多住户,里面肯定有粮站,不过我找了好多资料都没找到,只能把地址随便模糊处理了。)粮店里时不时的有人进出,等了将近两个小时何铁柱才走到粮店门口。只见粮店里面的几个工作人员都穿着白大褂,在忙活的不停。因为粮食定量供应,根本就不够吃,大家都在寅吃卯粮。每月24日发粮票,25日可以提前用下月粮票购粮。25号当天早上粮店还没开门,门口就会排起长队,准备提前把下个月的粮食带回家。粮店里面最先入眼的是并列有两个长条的大柜,像花盆似的,上面大下面小,一个盛米,一个盛面。后面的墙上用公正的楷书写着:货真价实、童叟无欺、保障供给、为人民服务。“下一位!”正在何铁柱发呆的时候,已经轮到他了,连忙拿着袋子走了进去。“要什么?”粮站的营业员面无表情的说道,一天的忙碌下来,他已经没有了任何精神。“您看着给吧,就这些!”何铁柱说着把昨天雨水领的粗粮票,面粉票,大米票等各种票拿了过来,和粮本一起递了过去。顺手把酱油瓶跟油瓶拿了出来,把几个袋子给了他。这些票里面最重要的是两张半斤重的黄豆票,黄豆有治疗浮肿的效果,他还可以拿回去种,到时候闲来无事炖汤,或者炒了当零嘴吃都行。“一共三块六!”营业员拿起算盘,噼里啪啦的几下敲打,得出来一个数字。就这么几块钱,何铁柱也懒得算,直接把钱交了。营业员收了钱后手里拿着一个簸萁,往粮食里一撮,感觉差不多后,往口袋里一倒,随手称了一下,感觉没问题了才会给你,绝对不会相差太多,不过有些“损耗”再所难免。手里拿着几袋的粮食,何铁柱打开沉甸甸的袋子看了看。其中面粉供应占总定量不到20,大米约10,其余供应粗粮——玉米面、白薯干、有时即高粱面儿、鲜白薯等杂粮,甚至还有一些代食粉。白薯干跟鲜白薯都是五斤换一斤粮食,不过这东西吃多了可不好,拉肚子不说还不定饿。何铁柱也没计较,不吃的到时候放着喂兔子好了。最多再过半个月,他就可以实现粮油自由了,不行的话用海鲜跟蔬菜对付一下。何铁柱收拾了一下,往副食品店去了。:()四合院傻柱的逆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