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点看小说网

八点看小说网>清穿 乾隆 > 第125章(第1页)

第125章(第1页)

那个负责向西洋商人收税的洋商行就是十三行的雏形,他们最开始由十三家行商承办,因为效率高办事儿快,所以民间俗称十三行。

十三行的行商家数变动不定,少的时候只剩下四家,多的时候有二十多家,他们内部的竞争也很激烈。

毕竟没人嫌钱多,十三行不仅可以自己派船去海外经商,还有官府撑腰垄断了洋商来大清的交易,蛋糕就那么大,分蛋糕的人越多每家分到的就越少。

朝廷开海禁之后相继组建了粤、闽、浙、江四大海关,但是只有广东粤海关专设监督,足见朝廷对粤海关的重视。

当然,也有可能是只有粤海关的收入归内务府,其他三个海关的收入归户部,皇帝看重粤海关,上行下效自然对粤海关更为关注。

广州十三行在康熙年间竞争激烈,如今更是各方商人都眼馋的香饽饽。

洋人购买茶叶、丝绸等各种物件儿都得经过十三行,广州五十多家绣坊,三千多个绣娘赶工都不够洋人买的,听说他们光广绣披肩一年就能卖十多万条,可想而知能赚多少钱。

——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

可惜不管外人怎么眼馋,广东的商人在这事儿上有先天的优势,他们眼馋也眼馋不来。

朝廷规定,洋货行的商人必须是“身家殷实,赀财素裕”,也就是说家底必须丰厚,不然做生意赔了赔不起容易让朝廷跟着丢人。

如果只是这样那别人也不是不能插手,广东商人有钱,其他地方的商人也有钱,海上的生意几乎稳赚不赔,只要胆子够大,出还一趟回来就是上百倍的收益,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这年头能挣到家业的胆子都不会笑。

但是吧,人家都叫广州十三行了,自然是广州本地商人沾光。

那些人自己内部争的激烈,一旦有外人想插手就会一致对外,他们排挤外人啊!

民间有时候称十三行叫福潮行,意思是在广州做洋人生意的都是福建、潮州的商人,而有名的几家之所以能挤进去是因为人家举家入籍广东,这让他们怎么竞争?

广东福建离的近,他们山西安徽两淮江南的怎么迁?

背井离乡也不是这么离的。

行吧行吧,他们没福气赚这个钱,继续留在老家赚钱也不是不行。

经过康雍两朝的打击,其他地方的商人本来已经对海外市场不抱希望,万万没想到天无绝人之路,广东那些排挤外人加入的吝啬鬼们自己把自己给作死了。

峰回路转啊峰回路转,天上掉下来那么大的馅饼他们不接住实在说不过去,那就只能对不起那些吝啬、啊不、只能对不起这些本地的“好兄弟”啦。

他们不是来破坏广东的大好局面的,他们是来加入的,和亲王说了,大家齐心协力才能更好的发展大清,内斗没结果,他们一致对外赚洋人的银子多好。

广州这边有广绣,江南那边的绣娘手艺也好的很,北方倒是没那么好的手艺,但是他们北方也有北方的特产,放到西洋都是能让洋人抢破头的好东西。

兄弟,独乐乐不如众乐乐,马上朝廷的命令就要下来,再排挤他们就不礼貌了哈。

和亲王带来的晋商激动坏了,他们往常干的是和蒙古那边的交易,偶尔和罗刹国打点交道,但是都是小打小闹,比不过广东这边专门和洋人打交道。

西洋和他们隔着大海,他们对那边的了解都来源于传教士和商人,朝廷层面的交往几乎没有。

没有西洋朝廷给西洋商人撑腰,十三行想怎么赚钱都行。

蒙古那边不一样,那边和朝廷的交往太深,做的太过分容易把自己搭进去。

全大清都知道山西商人在草原上和蒙古藩王关系好,见着罗刹国的商队也能说得上话,有时候蒙古贵族犯懒不想管事儿,他们甚至能帮着把朝贡的事情给办了。

蒙古人不会做买卖,有人帮他们干活他们求之不得,只是花点钱而已,他们地大物博缺什么都不缺钱。

晋商也是胆大,他们把钱庄开到草原,遇到蒙古台吉手头紧缺钱还主动凑上去借钱,还不上也没关系,哪个台吉名下没有马场草场,拿地来换也行。

游牧民族对土地的在意程度不如农耕民族,年轻的台吉们不知道轻重更是什么都敢干,要不是朝廷发现的早及时叫停山西商人在蒙古地界儿置办田产的大业,几十年后漠南漠北大片草原的主人就不是蒙古人而是他们山西商人。

这能行吗?

于是他们就被朝廷给教训了。

虽然这事儿是他们做的不地道,但是赚钱买地合情合理合法,就算朝廷不愿意让他们再这么干也得用钱把那些地给赎回去,不然就是朝廷不占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