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关的那位将军,与胡人除了国恨,还有家仇,因而绝不会是主和派,但是朝中安逸了这么多年的大臣里,主和派估计是不少。杨云清猜测,这次出卷子的这位考官,估计就是主和派,这次可能也是就这个乡试的机会,在向诸位考生问策。从杨云清的立场上,他若是也入朝为官,他肯定也是主战派,因为这次胡人既然是有耐心蛰伏十年,到了现在才在边关做出小动作,打算引起战事,怎么可能通过谈判,就休战止兵了呢?想是这么想的,杨云清自然不可能把这段话写上去,因为现在这道题目,显然是来问有什么策略的,就算他不赞成这个观点,他也要去回答主和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办,否则就是偏题了。既然要主和,那么两国之间必须要有利益往来,“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句话也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因而杨云清他觉得首先要“互市”,互通有无,一来既可促进边关地区的经济繁荣,拉动百姓生活水平,二来这样可以让双方互相交流,减少隔阂。这也和现代的“一带一路”有着相似之处,经济发展与两国和平都能得以有所保证。“顷塞垣夕版,战士晨炊,犹复城邑河源,北门未启;樵苏海畔,东郊不开。方议驱长毂而登陇,建高旗而指塞,天声一振,相吊俱焚……”杨云清开始提笔了。这道题目,杨云清纵使不认同他的观点,但是也认真的提出了不少可行性的措施,直到字数快要到达上限,他才停下了笔。里面写的每一条建议,在现代都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杨云清可以保证,这些在大周朝都是有可行性的。但是杨云清他还是觉得,这些估计以后都是用不上的,边关的那场仗,势必要打响。五道时务策,每一道都需要花费不少时间,杨云清直到最后一天的下午,离这乡试的最后一场结束还有两个多时辰的时候,才将考卷上的全部写完并检查了一通。这个时候,他刚刚放下手中的毛笔,便听到了外面传出了喧哗之声,好像是喊叫的声音。杨云清心里有些纳闷,按理说这个乡试是极严格的,怎么会允许考生喧哗影响其他考生答题呢?不过没过片刻,杨云清便听到了隐隐约约的一声短促尖叫,之后便再也没有了任何声响。这个时候,杨云清他待在号舍里,也不能出去,只能继续疑惑着。等到这乡试最后一场结束之后,大家都被放了出去,杨云清才知道,原来当时的声音是一个考生被拖出去时发出来,后来因为喊叫,就被把他拖出去的衙役给劈晕了。而这个考生被拖出去则是因为,他在这最后一天下午的时候,还有两道时务策没有答完。他自知自己剩下的这点时间是写不完的,想要考上举人也是没有指望了。之后更是因此心生歹念,看不得别人好,于是就在自己的号舍里疯狂敲击两侧的墙壁,发出巨大声响。这个时候,这人隔壁的两个考生还有附近的考生一怒之下,在里面喊来了衙役,这人最后便被拖了出去。酒楼见闻得知事情始末之后,杨云……得知事情始末之后,杨云清对那个被拖出去的人并没有什么同情之意。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有人指使或是昏了脑了,既然他做了这事,就要有勇气承担这个后果。若是那人不被惩处,那么以后其它考生还不得有样学样,知道自己考不上之后,疯狂去影响别人啊?这样一来,那么乡试的秩序可不得乱了套了!杨云清估计着,这个被拖出去的考生最轻的处罚也就是下一届不允许参加科举了,若是再重一点的话,估计秀才的功名都要被剥夺了。不过这件事情杨云清也是属于听完就忘记的,并没有在心里留下太大波澜。现在乡试也算是考完了,最后的结果就等着放榜的那一天了,杨云清他们一直有些紧绷的弦终于可以放一放了。不过这也倒不是说可以就此把读书放下了,而是不用像之前一样数着考试要到来的日子,不能安心放松几天罢了。现在他们也就是可以暂且松快几天,接下来还是要继续投入到读书之中去。现在已经八月中旬了,若是这场乡试中了,那么来年二月就要到京城去参加会试了。到时候因为要到京城去,赶路也还需要近一个月呢,更别说还是要照往常一样留下点时间休整了。这样一来,原本看起来富裕的时间一下子就又紧张了起来。不管这次乡试能不能中,杨云清他们都要提前做好准备。不然到时候本来以为不中,接下来那些天完全自暴自弃,放松过头了,结果中了,那么放榜之前这些天可不就是浪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