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材的好坏,或许比烹饪技术更重要。
烹饪,无非就是两点:
1。有味使其出
2。无味使其入
有味使其出说的是异味,无味使其入说的是食材本身没有味道。
好的食材,不用什么烹饪方法就能非常鲜美,坏的食材你怎么做都做不出美味。
袁枚的《随园食单》里面有一段写的是:食材占四分,厨艺呢是六分。
所以,厨艺相对食材来说,略显重要一些。
而食材稍微逊色一些,也可以后期利用烹饪方式来改变食材的味道,譬如一条鱼,新鲜的话清蒸当然比较合适,即突出食材的本味,又彰显出鱼肉的鲜嫩多汁。
不新鲜的情况下,经过油炸后红烧,浓油赤酱的加入可以让这条鱼变成另外一种风味。
总而言之吧。
食材跟厨艺的区别,不难理解。
给一个没有厨艺的人各种顶级食材,另一个有厨艺的人只给普通食材。
做出来的效果,就是鱼翅做的没有粉丝好吃,松茸不如蘑菇好吃,燕窝吃起来还不如吃面疙瘩。
哪个重要?
当然,也不可否认食材的重要性。
好的食材得遇上会做的人,便可使其锦上添花,若是遇上不懂的人那便是暴殄天物。
在《舌尖上的天朝》有句话,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朴素的烹饪方式。
但在张凡看来,越是普通的食材就越需要厨艺来称托。
同样是西红柿炒鸡蛋。
有的人炒得就平平无奇,有的人却可以做得让人惊艳。
嗯!
这就是厨艺!
……
而作为刺身料理,肯定是更讲究食材的本味。
所谓食材本味,必要的前提条件是食材本身品质极高。
但高品质食材在历史上的绝大多数时期,都不是普通劳动人民所能接触到的。
新鲜的水产品自不必提。
没有保鲜技术,连皇帝想吃应季的渔鲜都要大动干戈。
种植、养殖和畜牧业在缺少科学指导、广泛的选种培育和富余生产力的条件下,也很难诞生高质量农牧产品。
更不必说数量最为庞大的底层人民,连基本能量摄入都长期无法保障,即使偶能获得动物蛋白质,也往往是腥臭味极重的内脏。
因此,在这种现实束缚下,绝大多数烹饪者要思考的唯一问题就是:
如何把难吃的食材,变成可以入口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