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吓得廖岑秋蹦起来,低头看,这黄土埋了的石墩子上面可不是隐隐约约刻了字嘛!
“真是不好意思啊,”廖岑秋讪笑着挠头,“老人家,你不是灾民啊,你就是宋家村的村民?”
“是。”老妪回答道。她背了一个大筐,从田里爬到路上来,廖岑秋拉了她一把,看见大筐底下有几把蔫黄的野菜。
“正好呢,我想找个人打听打听,这附近哪里有磨坊?”廖岑秋问,“或者哪个院子里有大磨盘也行。”
老妪又看了她一眼,顿了顿,说:“我家就是开磨坊的。”
*
“老人家,你一个人住这儿啊?这地方好啊,怪隐蔽的。”廖岑秋一进磨坊便开口。这里离先前那坟地不远,旁边没有别的房子,周围种一圈树,只是现在都没叶子了。
“还有个老头子,那不是死了吗。”老妪慢慢悠悠地在前面走,“喏,磨盘就在那,要用自己用吧。”
“嚯,真不愧是专业的,这么大一个!”廖岑秋赶紧开始捣鼓。
“村里的人呢?这么大个村,跑得一个都不剩了?”她又问。
“宋家村人多,一旱起来,河干了,井里也不出水,人一波一波往外跑。这离溧安县近,一个上午就能走到,有钱的都搬去县里。后来县里就打起来了,这两天姓李,那两天姓刘的,村里总是有人来抓丁,没几个人能待下去了。”老妪坐在磨坊搭的棚子里,拿着个劈了叉的蒲扇给自己扇风。
“我知道我知道,如今县里是高将军的兵,你早晨同我说过的,”廖岑秋两边手肘顶在腰上使劲推磨,累得呼哧呼哧喘气,“你原本就是宋家村的人,如今在村里的井打水,他们还要收钱?没有本地人免费什么的?”
别说,这磨坊的大磨盘确实比郑秋娘找到的那小的好用。那个的槽太小了,一次只能磨一把米,这个她能把九斤米全倒进去,估摸着推个三四圈就行,她也不追求什么口感细腻,差不多得了。
“做你的梦呢,还免费,十文都是从八文涨上来的。要是再旱下去,这水我老婆子也喝不起喽。”
廖岑秋咋舌,封建社会还真是不怎么顾老百姓死活哈。虽然她回收的那些东西基本都是折旧价,但也感觉得出这儿的钱挺值钱的。
十文半桶水,又没有很好的防蒸发手段,顶多喝个五六天。
廖岑秋也不知道该说什么,人家下没有小,她上没有老,都是鳏寡孤独,谁同情谁还不一定呢。
具体的也不敢细问,怕人家以为她图啥。一个人住这儿,命好硬一个老太太,被她吓出什么好歹可就造孽了。
“对了,老人家,你这有没有竹编的蒸笼啊?”想了半天,用锅炒米粉怕上火,还是蒸米糕比较合适。
老妪把蒲扇往身后一挥:“你自己拿吧,也是讲究,这年头了蒸笼还有谁用?”
廖岑秋嘿嘿笑,进屋把蒸笼找出来。
把磨好的米粉都收拾进麻袋,廖岑秋把另一个麻袋递给老妪:“用了你的磨坊,给你留点东西。明天我就离开宋家村了,走了啊!”
“什么东西?”老妪坐直身子,打开麻袋口看一眼,“我要死的人了,还要你什么,赶紧拿回去。你是大户啊,不怕饿死!”
廖岑秋都走出院门了,探个头回来:“谁不是要死的人?你收着吧,这么点东西,多了撑不着少了饿不死的。咱俩各自想办法活!”
出院门走一小段路,廖岑秋把一麻袋米粉和蒸笼收进仓库,不敢露在外面张扬。
两个胳膊酸得很,但是这事就这么解决了,哈哈!磨了二十斤米粉呢!
商城随用随买实在方便,要不是听老妪说时不时还有士卒搜村,她真打算住这儿了。
遥遥见着住的小屋,廖岑秋快走两步,脸上已经挂起笑了。
看我带什么回来了——等会儿到门口拿两斤米粉和蒸笼出来,她就打算这么说。
走到屋子正面,黑黝黝的门洞出现在眼前。廖岑秋变了脸色,冲进屋子。
豆粉撒了一地,郑秋娘倒在地上,额头流血。
廖岑秋跪在她身边,把她摇醒:“郑嫂子,这是怎么了?”
郑秋娘从昏迷中醒来,第一句话就是:“小妹!他们把小妹抢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