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夫人徐氏和侯夫人崔氏为揣摩不到上意而心忧,也不过嘱咐白琼等人几句,明日宫中女使到来时,一定要跟着好好学礼仪。
辞出祥庆堂时,白琼注意到,大姐白瑞的步伐可谓是神清气爽,丝毫不见忧虑。若说二姐白珩是心性所致,那大姐这般模样,就有些引人遐想了。
姊妹几人分别后,便各自回去了。
晚些时间,惠国公夫人派人传来消息。
承恩公幼子年已十六,到了该议婚的年纪。
刘皇后和这个最小的弟弟虽非一母所出,但也是从小带大的情分。若说皇后是想替弟弟提前相看一番,倒也不难理解。
只是承恩公府并非放出消息,是以崔氏一开始并未往这个方向去想。即便承恩公有意为幼子定下出身勋贵的妻子,宣宁侯府也并非首选。
承恩公长子成婚时,刘皇后尚待字闺中。是以如今的承恩公世子夫人并非出身高门,只和当时的刘家家境相当。如今作了世子夫人,娘家得到的实惠也有限。刘皇后不许本家依仗外戚的身份胡作非为,不然刘家该是世袭的侯爵,而非降袭的公爵。
这样想来,承恩公想给幼子定下勋贵人家的女儿,也是情理中事。如果刘皇后迟迟不肯松口,将自己娘家改封为世袭爵位,这份荣光至多延续三代。再往后,就只能看自家的造化了。
而惠国公夫人送来这个消息,那就说明,承恩公是有这个想法的。和老牌勋贵结亲,扩展自家势力。
这样一来,刘皇后召见宣宁侯的女儿,便意外地合乎情理。刘皇后不许本家过于膨胀,而宣宁侯府又是老牌勋贵,眼下却并不显赫。即便赐婚,承恩公也只能得到面子,里子有多少,便不好说了。
这也是将到亥时,白琼还在熙和堂的缘故。
白琼心下也正疑惑,为何嫡母只让挽春请了她。
崔氏也并未说别的,只让她明日跟着女使好好学规矩,到皇后面前切莫失了礼数。
这就更让白琼疑惑,宫中召见,自然是教好了规矩,才能往御前引的。
白琼不懂,崔氏奶娘却看得分明。
“夫人是想……?”若果真如此,几位姑娘里,倒是五姑娘的婚事看着最好。
承恩公府,当今皇后的娘家,太子的外家。只要不是谋逆的重罪,便是富贵荣华一辈子。
崔氏一抬手,止住了奶娘接下来的话。
“这事儿还没定准,便是咱们想,也要看娘娘应不应。再者,我心里总是不安定,也许娘娘召见,和此事本无关系呢?”未央宫连基本的暗示都没有,这让崔氏心下根本拿不定主意。
再者,若是皇后真有意从自家里择一个作弟妹。若是挑不中珩姐儿还好,若是挑中了,自己又该怎么和惠国公夫人交代?两家将要结亲,就差捅破最后一层窗户纸了。
崔氏从来没有想过让女儿嫁到除惠国公府以外的人家。女儿的心性,崔氏最是了解。这是个不染世事的性子,是担不起一府中馈的。论起诗书文章,不是崔氏夸口,女儿是担得起才女的名声的。
可哪家娶妇是为才名?总归是要理家事的。
是以崔氏只有替女儿相看,既能琴瑟和鸣,又能不理家事的人家。前者只能看夫妻二人日后如何相处,而后者,则是崔氏能为女儿做到的。
既不掌家,便只能往幼子中相看。
可巧惠国公幼子和白珩年纪相合,又是惠国公夫人从小养到大的,教养品性方面自然没的说。且这孩子也算是崔氏自小看着长大的,为人温良,虽在读书上并无多大建树,但却是难得的心地纯善,又无富贵公子哥儿的恶习。
相比于建功立业,崔氏更愿意女儿能富贵平顺地过一辈子。再者,若真嫁了那有能力的,只怕正妻的位置也坐不安稳。再让女儿吟一句,悔教夫婿觅封侯,那才是害了女儿一生。
而若刘皇后真的有意,在崔氏看来,琼姐儿未必不能争上一争。即使刘皇后不愿娘家过于膨胀,可也不会故意为幼弟寻摸一门不堪的婚事。最好是能担得起家事,交际会客也要能应酬得来才行。
对于这些,崔氏自然是看好白琼的。别看平日里不言不语,崔氏知道,琼姐儿心里是个有成算的。若能推一把,往后的日子必然好过。
崔氏不是苛待庶女的性子,若能有个好前程,不仅对个人,对家族而言,也是好事。
景川侯世子和承恩公幼子相比,也算不分伯仲。除非刘皇后抬举幼弟,不然一门双爵,还是太张扬了些。
而这些也不过是在崔氏心里打个转儿,真要如何,还要看皇后的心意。
知道自家姑娘要入宫面见皇后,云卷、云舒都很激动。要是自家姑娘被皇后看重,往后不说是青云路,便是这婚事,也能好相看些。
而白琼的反应则和往常一样,甚至安寝得更早些。
明日宫中来使,必是一早要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