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大营。正值黄昏之时,残阳的余辉照耀在白色的军帐上,为这密密麻麻而又连绵起伏的军帐,增添了几分萧瑟的气息。而在军营之外的一处小坡上,有一将凝神北望,他的目光仿佛在遥望那巍峨的紫禁城。暮色四合,残阳如血,将大地染成了一幅苍黄之色,他是大清定鼎中原的决策者,他又是大清一统天下,失败的领导者,爱新觉罗·多尔衮。这些时日,多尔衮的健康情况越来越恶化,对于如今北方越来越糜烂的局势,多尔衮有些束手无策。对于多尔衮而言,更揪心的是,大清在战场迟迟无法击败周军,反而让周军愈发的逼近京师,这也使得各地人心对清廷更加的失去畏惧之心,因此降周之举,数不胜数。多尔衮的身材有些矮胖,但其面容刚毅,一双眼睛因深邃而变得犀利,他豁然站起,他的右手紧紧握住腰间的佩剑,他将要做下的决定,必将会改变一族之兴衰。多尔衮决定做两手准备,一面命京城的八旗家眷做退出关内的准备,一面他想要再试一试,若能击败孟浚,那么一切还有挽回的机会。清军在周军大营之外,巡梭数日后,眼见没有什么良机,周军的布防严谨有序,多尔衮知道若是强攻,那就是把八旗拼光了,也是胜负难料,即便是胜了,可八旗要是没了,那么大清的根基也就没了,胜了也是败了。多尔衮深知正面冲突占不到便宜,于是他的目光转向了另一条可能的战略,那就是截断运河。周军可以有恃无恐,慢慢向北京推进,其所依靠,便是手握水师之利,不虑补给被断之险,就是欺负清军没水师,多尔衮也知道,但是当初周军占据山东后,沿江之城皆驻军防御,多尔衮不敢深入敌境。但现在不同,周军已经将要逼近天津,虽说清军没办法切断运河,但是可以沉船而断绝大船通过,多尔衮意图以此切断周军的后勤补给线,只有周军缺粮,那么在他看来,以清军骑兵优势,必然可以寻机击败孟浚。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多尔衮命令苏克萨哈率骑兵绕行至沧州以南,他们首先强征了数十艘民用船只,这些船只虽然不如周军水师舰艇那样庞大坚固,但对于清军而言,它们的价值并不在此。随后,清军在夜间将石块,沙袋搬上船,直至船只超载下沉,连续数艘在同一位置,沉船以做障碍,阻挡周军的大型运粮船。清军在沉船结束后,大摇大摆的率军离开,直到周军的一艘吃水极深的运粮船撞到清军沉船处而沉没后,运粮兵派水性好的士兵在水下探查才知清军沉船来阻隔运河。这消息很快传回周军大营,周军诸将原本意气风发,认为多尔衮黔驴技穷,大军收复北都,已易如反掌。然而多尔衮沉船断粮之举,使得诸将一时有些哑然,粮草补给有失,这对军队而言,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而面对这一突发情况,孟浚并未慌乱。他知道多尔衮的目的在于迫使周军改变原来的战略,为此,孟浚一方面紧急控制军粮,另一方面,命后方加紧征调小船,从沉船处再行转运,并命人立刻清理沉船。随后孟浚迅速召集部将,商讨对策,而在军事会议上,诸将有言与多尔衮决战的,有说可以增派水师,防止清军再行沉船之举,但无一人献撤兵之议。孟浚则向水师大将沈廷杨,询问可否阻拦清军沉船,能否保障大军粮道的安全。沈廷杨拱手施礼,神色凝重,出言道:“大王,察此情势,运河蜿蜒,水道漫长,实非人力所能尽控,清军狡黠,若欲再次潜行沉舟,以其小巧之舟,匿踪于夜色之中,确实难防。”沈廷杨的话让孟浚皱起眉头,多尔衮沉船倒也不是不能清理,可这沉船容易,想清理可就难多了,就算全力施行,恐怕也要日时间才能勉力完成。沈廷杨见孟浚眉头紧锁,对着孟浚沉声道:“大王,臣有一策,可解多尔衮之计!”“沈将军请说!”沈廷杨正色的说道:“我军之粮草可走海路,经淮安出海,运至天津,耗时不过半月时间,较之运河,用时更短,损耗更低。”这时柏永馥出言问道:“沈将军,听闻海上波涛汹涌,随时有覆船之险,这是不是有些不妥?”沈廷扬摇摇头,笑着说道:“不,海上漕运从前元时,朱清便已开创海上漕运制度,崇祯十二年,吾曾向烈帝献上海运图,其中有详细的路线规划,崇祯十三年,吾亲在乘坐两艘装载了数百石大米的船只,自淮安出发,驶向天津,即使途中遭遇了短暂的逆风,导致航程延误了两日,但依然仅用了十二日时间便顺利抵达天津。”此时的周军已经抵达静海,距离天津不过八十里路程,正常行军也就两日多的路程,就算继续沿着先前的战略,也就七八天的时间。孟浚略一思索,便点头同意了沈廷杨的建议。多尔衮的沉船计策无疑给周军的粮草补给带来了严峻挑战,而沈廷杨之提议,则给了孟浚另一个选择。虽说海运更快,但是海上运粮不比内河,稍有不慎,以如今这个时代的船只,沉没也是常有之事。而沈廷杨的回答显然很周全,他不仅提到前元海上漕运的成功案例,还提及了自己亲身的经历,又有海运图可做参考。尤其是目前周军的紧迫形势,即便有风险,也可以接受,总好过于受制于敌人之手。而多尔衮在沉船后,细作回报周军大船确实过不去,周军一面用小船转运,一面正在清理沉船。对此多尔衮呵呵一笑,道:“那就看看是你捞的快,还是本王沉的快!”随后多尔衮再次命令苏克萨哈南下,再择一地,沉船,阻隔周军水师。:()南明义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