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调查到了这里,本该停下了才是。
毕竟朝中现在需要魏昌宏在意的事情太多,实在是无暇分出注意力去关注施元夕了。
可魏昌宏却在某天早朝时,抬头看向了顶上的小皇帝。
当日夜里,魏太后的轿撵便直接去往了青云寺中。
施元夕听到了这个消息以后,并不意外。
她那日做出了这样的表现,魏昌宏又不是什么好相与的人,他必然会有所怀疑。
而他这么快联想到了周瑛的身上,对他们来说,好像并不是件什么好事。
但这件事情,其实是施元夕和周瑛共同商议后定下来的。
施元夕本身其实并不同意用这个办法,但是周瑛却觉得,他们想要在京城冒头,就不能走寻常路。
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快出现在了朝中所有官员的视线中。
仔细思量后,施元夕到底是同意了。
但所有的事情,不能全部都丢到了周瑛的身上,她这边的进程也需要加快。
进入四月后,甲三级举行了一场小考。
和之前的考试不同,这场小考,对施元夕来说,还是有些难度的。
尤其是她最弱的策论之上,她预估评分应该不会太高。
院内的小考不是什么大事,此事也并没有张扬,由院中的学正出题,很快考完,评分和名次也很快公布了出来。
施元夕的名次,在甲三级中排名为第十一位。
以她入国子监的时间来说,其实已经是非常不可思议的成绩了。
而且她名次较低,很大一部分是因为策论拖了后腿。
她本次小考的策论,仅拿了乙中评分,邱学正给出的评价,是所写的议题过于平庸化了。
当然,这只是相对于整个甲三级的学子而言,差了些许。
放在了整个甲等院,她这篇文章都是极其拿得出手的。
只是,国子监内,确实有着极为了得的人才。
其中之最,当属此前跟施元夕几乎没什么交集的周淮扬。
周淮扬是去年升入甲三级的,而从他进入了甲三级后,便一直都是甲三级第一。
此番也是。
与现代的多维度教育不同,大梁的科举也好,国子监教学内容也罢,都更偏重于文科。
周淮扬就是典型的文学奇才。
小考以后,施元夕也看到了他那篇接近于拿到了全优评分的策论。
整篇文章,堪称经典。
不光是引经据典,且还具备非常优美的文学观赏性,也就是平仄对齐,文采斐然。
比较起来,她在现代十五年养成的散漫又自由的思维下,写出的文章,便远不如周淮扬这篇精彩。
当然,若以现代思维和眼光来看待,他们二人亦是在伯仲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