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章鲍勃的旅行日记
烟囱中冒出了滚滚的浓烟,站台上响起来发车的铃声,拉响汽笛的火车慢慢启动,朝着国境线另外一侧缓缓驶去。
奥本海默在一边码放着两个人的行李,陈慕武坐在包厢中的铺位上,望着窗外正在不断倒退的车站。
在去国的时刻,他继续回忆着这次归国时的见闻。
从贿选上台的曹大总统,因为第二次直奉战争而倒台以后,北洋政府名义上的国家元首,大总统,这一职位就一直空缺。
后期基本上都是在由国务总理摄行大总统职权,要么就是成立临时政府,由曾经召开了善后会议的段临时执政在位,惨淡经营了不到两年的时间。
然而,因为今天春天的那一场“三·一八”惨案,段临时执政也下了台。
于是国家又开始进入到了群龙无首的状态当中,从四月到现在,光是内阁都已经换了三次,此时正由海军总长杜锡珪代理国务总理,并摄行大总统职权。
虽然名义上的国家元首很混乱,但这并不代表整个北洋政府群龙无首。
曹大总统当权的时候,北洋政府的真正话事人,是他所属的直系背后的吴玉帅。
等打完第二次直奉战争,直系基本就算退出了北洋的舞台,整个北方政府背后的话事人,就变成了张公子的父亲,张作霖。
明面上你方唱罢我登场,走马灯一样更换的总理和临时执政,只不过是傀儡而已。
真正还是要靠这位手握军权的张作霖,在幕后一手遮天。
可能是为了避嫌的原因,他一直也不去首都北平,而是在关内的天侓还有关外的奉天两地之间奔波往返,遥控着北方的局势。
在国境线上作为欢迎贵客到访特使的张公子,跟着瑞典王储的专列,一直从满洲俚到了奉天——如今的张作霖刚好就在这里。
因为外交礼节,瑞典王储肯定要在奉天接受邀请。
不过陈慕武又不用,他估计公事繁忙的张作霖,也不怎么愿意见自己。
张作霖和瑞典王储见面,一是外交惯例,二是他也想看看能不能从这个西方列强手里面,采购到什么先进的武器,来对付南方的那帮人。
虽然瑞典在欧洲也只能算是一个中规中矩的国家,但是在上海和廈门两地的公共租界里有股份,那就能算得上是一个列强。
在张作霖那边不受待见,但是在张公子这边,他还是执意邀请,希望陈慕武在奉天多留几日,顺便参观一下他引以为傲的东北大学,看看自己捐资修建的两栋汉卿楼。
归心似箭的陈慕武,拒绝了这个邀请。
在奉天当地吃了一顿地道的东北菜,休整了一晚上以后,陈慕武和瑞典王储暂时告辞,带着奥本海默脱离了大部队,从奉天站再次登车南下。
他原本计划的回乡之路,是先沿着京奉线到天侓,然后再从这里换成津浦线,一直南下回家。
至于说多走几步冤枉路,从天侓先到北平转一圈,没在陈慕武的考虑范围之内。
“三·一八”惨案不但让段临时执政下了台,也在北平学界造成了一场大的动**。
陈慕武的一位故人,因为写了一篇登上过中学课本的《纪念刘和珍君》,和同题材的《死地》来抨击段临时执政的临时政府,遭到了当局的通缉追捕。
他有家不能回,只能在日本人开办的山本医院里暂时躲避,又在夏天接到了林语堂的邀请。
所以现在鲁迅已经辗转离开了北平,去往南国海滨的廈门大学执教。
想起鲁迅先生,陈慕武又想起来另外一件事。
应该就是在明年,鲁迅会拒绝这次力邀瑞典王储访华的文物贩子斯文·赫定的好意,不答应自己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一事。
他在给中间人台静农的复信里,给出来的拒绝理由是“诺贝尔奖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何限,他们得不到……倘因为黄色脸皮人,就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
但现在情况和之前相比又发生了变化,这一次完全可以不通过斯文·赫定,最年轻的诺贝尔奖得主陈慕武,自己就可以提名鲁迅参评诺贝尔奖。
而且有了陈慕武这么一个凭借自己的本事“货真价实”地获得了诺贝尔奖的人在前面,说不定鲁迅也可能会改变心意,同意他的提名邀请。
陈慕武决定等回到上海,把一切都安顿好以后,再给远在廈门的鲁迅先生写信,表明自己的这个想法。
他在北平就只有鲁迅先生这么一位想要见上一面的故人,既然斯人早就离开,陈慕武觉得自己再去绕个道也就没什么意义。
即使到了北平,陈慕武又能见谁呢?
难不成要见他的“好朋友”胡适吗?
不过如果提名胡适去参评诺贝尔文学奖,想必他一定不会拒绝。
……
离开满洲俚站不久之后,火车已经跨过国境,驶入了苏联的赤塔州境内,车窗外的景象也渐渐变得荒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