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该啊,叶公超被自己当成枪手,做了那么多文字苦力的工作,他恨不得能躲得离自己越远越好,又怎么可能亲自送上门来继续接受他剥削呢?
陈慕武游到声音传来的那个岸边,从水中刚抬起头,就看到了一个穿着西装,戴着小圆眼镜,头上顶着中分的黄种人。
别说,这位还真是他的熟人,还没来剑桥的时候,他就已经和此人结识了。
“志摩兄,你怎么来剑桥了?也不提前说一声!”陈慕武双手撑住岸边,跳出了水面,“请稍等一下,我去那边换身衣服。”
他跑到岸边的棚子里擦干身上的水,罩上袍子,才走出来和徐志摩重新见面。
“我四月份就到了英国,来剑桥大学也有很多次,但始终都没能和汉臣你见到面。
“昨天刚听罗素教授说,你回到了剑桥,没想到今天竟然就在康河边偶遇了你。”
如果没有陈慕武,那么徐志摩一定是剑桥大学最有名的一位中国校友。
即使他连正式注册的学生都不是,但“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那首诗歌实在是太优美太出名,以至于剑桥大学在以后,还专门为他在河边立了一块碑来纪念。
在从康河到三一学院的路上,陈慕武已经大致了解了,徐志摩此行来英国的目的和行程。
他号称是来欧洲进行旅行考察的,三月份坐火车经西伯利亚铁路,横穿了欧亚大陆。
结果刚从苏联到了柏林,徐志摩就得知道二儿子夭折的噩耗。
虽然徐志摩只见过这个二儿子一面,但毕竟是自己的骨肉,他还是很伤心。
走出阴霾之后,他在英、法两国之间多次往返,期间还陪同样伤心的前妻张幼仪,到意大利的威尼斯游玩了半个月,然后前妻返回柏林,他又独自一人去了佛罗伦萨。
陈慕武觉得,那篇曾经登上过中学课本的《翡冷翠的一夜》,应该就是这个时候写出来的。
但不知道他现在写没写出来《再别康桥》?
陈慕武心思飘忽,而徐志摩继续讲述着他的行程:在前几日他离开意大利,才刚到伦敦,就从报纸上读到了那个称赞陈慕武为世界上最后一个什么都懂的人的新闻。
徐志摩这才想起来,自己在英国还有这么一位早就结识的故人。
他先是按照报纸上提供的线索,找到了伦敦的皇家研究所。
结果到了之后他却被那里的人告知,陈博士刚刚离开这里,去利物浦参加婚礼。
扑了个空的徐志摩临时改变了主意,决定先来剑桥大学拜访一下他的老师罗素,等过几天再去伦敦碰碰运气。
没想到今天在这里,他终于和陈慕武见上了面。
三年前在北平,徐志摩就对那个在北大礼堂的讲台上讲解相对论的陈慕武十分欣赏,并且在最后一场讲学结束之后,他当着众人的面,毫不吝啬地表达了自己对陈慕武的赞美。
这三年的时间里,陈慕武在各个方面取得了那么多的成就,因而徐志摩对陈慕武的夸奖,从一张嘴就停不下来。
他细数了国内报纸上详细报道过的陈慕武的功绩,甚至比陈慕武自己记得还要清楚。
陈慕武一直都觉得自己脸皮很厚,之前忽悠外国人那么多次,一点都不觉得羞愧。
可是今天听到了如此高强度的夸赞,他竟然觉得有点不好意思。
这么一个有意思的文学大家,却是英年早逝,说实话还是怪可惜的。
如果他能不坐那次飞机的话,说不定语文课本上,还会多几首要求必备的现代诗。
要不等学校盖起来之后,把徐志摩连哄带骗,骗到瑞典去教书吧?
陈慕武的那所学校,真实的意图是为了国内培养学术和工业方面的人才。
可这所学校名义上的办校目的,还是瑞典王储想要为瑞典国内培养一些了解东方文化的人才,总得要找些懂这些知识的老师过去撑撑场子才像话。
徐志摩好像就是个不错的人选,也不知道他能不能教好国学?
除了徐志摩之外,要不然也把徐志摩的老师梁启超,也请到国外教几年书?
欧洲的医疗水平怎么也要比北平的协和医院高,说不定这一次远离了庸医的诊断之后,梁先生能活得更久一些。
当然,还有那些在抗战刚刚开始的时候,一直秉持着“抗战必亡国”这种悲观态度的国学大师们,陈慕武觉得必须要把他们通通请到瑞典来讲课。
这些人的国学水平固然很高,可惜他们对时局的判断能力却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