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瞧着这边有几百来户,家家户户招一个肯定招不了,先招一百个。”能帮一点是一点,蒋小一说:“不过一窝人,里头总有勤快的和那赖的,我想你们都住这一片,彼此之间熟,能帮我掌掌眼。”
“这没问题。”窦夫郎说:“我和周边都熟,定给你介绍那勤快手脚干净的,不过不是我吹,我们这边,还真没几个是那等爱躲懒的。”
这话蒋小一信。
家里穷得连耗子都不愿钻了,要是再赖些,也活不到今日。
窦夫郎是个急性子,蒋小一说想尽快招人然后开工,他碗一搁就带着几个孩子,挨家挨户说了声,叫大家去他那边排队。
“干啥啊窦家的?”有那不懂的还问了一嘴。
窦夫郎:“好事。”
“啥子好事?”
“蒋夫郎来招工了,你们快些过去给人看看,哦,对了,只要姑娘哥儿还有妇人夫郎。”
还有这等好事?
那还等什么。
一大帮人往窦家涌过去。
蒋小一已经掏了本子,准备好了,等大家来齐了,先跟大家说清楚。
“工厂盖了不是闹着玩儿的,是打算做长久生意的,今儿来招工,我尽量多招一些人,让大家都能赚些银子,初期一天三十文工钱,要是往后生意好,后头工钱肯定会涨,到时四十文,五十文,甚至一天六十文,那也是说不定的。”
“而且我做的是吃食生意,要用到鱼仔,大鱼也要不少,要是生意能一直做下去,你们当家的捞的鱼,就不愁卖不出去了。”
蒋小一是懂得画大饼的:“说白了,我们利益是一致的,我生意好了,我能赚到银子,你们的鱼也能卖得出去,我好大家好,我不好,大家可能也不会好,到时候要是做大了,忙不开了,我肯定还得再招些人,你们到时工钱和卖鱼钱一天能赚个三四百文,那一个月便是九两银子。”
渔民们乌泱泱的围在窦家外头,倒抽了一口气。
蒋小一:“一天三四百文,那一年便是一百多两,到时候你们就能买地,另起房子,不必再紧巴巴的窝在这儿了。”
渔民们呼吸已经粗粗重重。
大家都听得明白。
蒋小一说的清清楚楚,一年一百两银子,有人已经开始冒起汗,身子也是摇摇晃晃。
蒋小一大饼画得很是厉害:“一年一百,两年就是两百,我去,这么多银子,到时候不仅能起大房子,还能再买些地……”
村里出来的老百姓,最在乎的是什么?是田,是地。
这是他们的命根子。
对渔民来说,田地也是他们最渴望的东西,当初逃难来,在异乡扎根,没了田没了地,大家就觉得好像没了根,祥柳镇地方就那么大,朝廷当初划给他们的地也不算多,那时候倒是没有这么挤,可将近二十年了,老人走了些,可孩子却也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