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确实是对钟灵的帮助,不过也是在合理范围内满足他自己的私心。就像刚刚王遥对钟灵的调戏,当然也可以换成其他更为缓和的方式。钟灵可是个仙人,她与凡人不同,无需留下足够深刻、痛苦的印象就能记住王遥的意思。所以他根本没必要让钟灵感觉不舒服之后再跟她牵手,用心灵沟通解释自己那段话对当下情况没有任何实际影响。不过嘛,为了达成他的另一个隐藏目的,王遥也就只好使用这种贱兮兮的方式来顺理成章地跟钟灵牵手了。这个隐藏目的自然就是借用钟灵的手打开燃气开关。其实这个目的也不必刻意隐藏。钟灵是仙人,她能够理解圣人有诸多奇思妙想,也知道圣人那的爱有多么平等和冷酷。但现场毕竟还有个宗师。王遥很难跟一个无比重视“平等”的人解释,自己在参加一个游戏、把四象世界的众生当做npc或怪物的游戏。当然,王遥也可以使用九真一隐的欺骗方式,跟他们说自己身上有着某种奇怪的限制,无法独自使用部分炊具。可是在场的三人又并非全是宗师,还有两位超凡脱俗可以接受事情真相的仙人。王遥既不想因为欺骗宗师而浪费时间给仙人解释事实真相,也不想因为给仙人解释事实真相,而浪费时间扭转宗师的片面认知。因此,王遥选择了一个并不折中,却又是最好的办法。即隐瞒问题,逃避问题。通常情况下王遥不会选择使用这种手段来回避交流沟通,但今天不一样,今天是他跟钟灵约会的日子。浪费大量时间跟其他人进行“与钟灵和王遥两人无关”的沟通,这就是典型的分不清主次。为了满足王遥自己的好奇心和信息收集去聊天也就算了,钟灵不会介意王遥这个异界圣人借着约会的机会加深对四象世界各方面的认知。历史、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江湖势力、武者系统、世家立场这些都是可以帮助王遥更完整地认识钟灵社会身份、社会地位、社会背景的信息。可是向他人解释自己的想法,改变他人片面的认知,这种已经算得上“教育”、“指点”的行为,真不是正常约会中应该出现的环节吧?王遥可以对钟灵进行说教,那是因为钟灵作为仙人无法完全理解圣人。但钟灵又不是“完全不理解”圣人。为华丰这种几乎完全不理解圣人言行的宗师讲解,根本无法让身为仙人的钟灵更加完善地认识王遥这个人,因为钟灵理解这部分逻辑。对王遥这个圣人来说,他的任何行为都是有目的,都是最优解,所以他不会做出与更高一级目标相冲突的行为。没错,身为圣人的王遥也是有一级一级的目标的。最高精神追求,追寻感动。次级目标,模仿人类。再次目标,完成主线。再次目标,与钟灵约会。所以他的行为不能与以上的任何一个目标相冲突,才能算得上是最优解、不会留下遗憾和后悔。越高级的目标越宽泛;心境越高,可以容纳的最优范围越宽。这两点也使得王遥无需浪费什么心力在“选择”与“抉择”上面。只要按照潜意识中的期望去做,基本就不会偏离目标。只要做事的时候脑子是清醒的,做事时有完整的行为逻辑,就算王遥所做的行为在其他人看来是“错”的,也一定是最优解。无需选择正确的道路,也无需抉择正确与错误,只要一直走下去,就必然是对的、无悔的,这就是圣人。虽说圣人的心境完全是依靠充足且完善的信息,但空有完整的信息也无法使凡人达到圣人的心境层次。因为思考过程与认知过程才是个人逻辑建立的根本依据。如果圣人心境真这么好达成的话,直接像六道轮回世界那样给众生增加额外感官,为众生构筑第六识、第七识不就好了?信息收集情况只能代表个人对事件本身的认知完整度而已,凡人得到足够多的信息依然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圣人得到片面的信息都可以得到有效的结论。而且这个微小有效结论的完整性,会随着信息补充而不断以指数级提升并完善结论的信息量。想要理解圣人、成为圣人,必须要走过自己的路,这是独属于凡人的认知习惯缺陷。只有凡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思考、不断捕捉更全面更完善的信息,凡人才能逐渐建立并完善自己的逻辑,直到面对海量无用信息时仍一觅即中。这就跟政治体制革命是一样的。王遥不去帮助地球人使地球文明蜕变,就是因为文明需要不断演化的过程,作为其历史、根基。在人均道德素质极低的文明中,其价值观一定是趋同于野蛮的,也就是趋近于野兽本能的达尔文主义。弱肉强食,适者生存。在这种低级文明的社会中,主流价值观必然是野蛮的以“拥有财富的数量、赚取财富的速度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当权者是清是浊都没有意义了。因为社会主流价值观会使任何形式的实力,无论是权力、势力、名望等等,都逐渐转化为攫取利益的手段。就算政府机构清正廉明,司法机构铁面无私,执法机构一心为民,也只是减缓社会堕落与腐化的程度罢了。是愚蠢的人民选择了污浊的社会,然后才是污浊的社会加速人民的堕落。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推翻多少次王朝都没有意义,因为主流价值观不会改变。怎么才能改变主流价值观呢?就是提高社会生产力。这就是王遥他们大力推动地球科技发展的最重要原因。生产力提升,生产关系就会变化,社会伦理道德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人类就会逐渐变得越来越“文明”。欲壑难填。对凡人来说,欲望有时会大于当前生活质量,有时会小于当前生活质量。表现出的现实,就是贪婪、野心、同情、慈悲。像之前提到的叔本华,他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且他断言,人类的欲望是无法得到满足的,成为了一个非常着名的悲观主义哲学家。可是人的欲望真的无法满足吗?当然可以,而且很多哲学家思想家,甚至普通人都意识到并做到了这一点。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写道:“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是应该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很明显,他意识到了一件事,那就是,人应该有意义地生。赵氏孤儿中,程婴跟公孙杵臼的对话也一样表达出了这样一个观点。人应该有目标地生,人应该有意义地死。所以答案已经很明显了。目标,或者说人生目标,就是抹杀欲望波动的东西、引领人从野蛮走向文明的东西。人类从蛮荒时代可同类而食,逐渐演变出快被饿死了也易子而食的伦理道德,演变出在富足时“闻其声,不忍见其死”的同情与慈悲。再到现在愿意为家人、族群、国家、人类付出一切乃至生命的壮怀之人。很快人们就会发现,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决定社会道德,社会道德决定文明程度,文明程度决定社会美好程度。在更美好的世界中,人们失去了零碎的、浮动的欲望,但是人们的欲望会变得更强烈、更纯粹、不可动摇。人们会为了自己的目标和理想而生活、奋斗,而不是为了攀比、地位、盲目享受而去不择手段赚取财富。但这一切,都需要人类自己一步一步向前走,一点一点体会这个过程中遇到的一切难题。只有人类自己学习并解决了这些难题,人类文明才会真的发生蜕变,否则只会像心境的假境界一样,无根无凭,一戳就破。心境就是个人的文明。认知事件的角度、完善程度就是文明的生产力。对事件的平均认知逐渐完善,代表着生产力稳定提高,也就容易使生产关系发生变化。生产关系就是思维中的逻辑。通过逻辑处理完的信息,便是结论。这个结论越接近真实、真理,就代表个人心境层次也就越高。所以结论的完整度和扭曲度,对应着社会道德。社会道德越文明,文明内部的成员越幸福,这对应着精神满足。结论越接近正确,个人精神满足度越高,就会更幸福。答案正确正反馈这种从心理学角度来说非常简单、似乎不具有任何深意的“现象”,其实就是凡人通往圣人的道路,也是野蛮通往文明的道路。所以王遥始终认为,哲学,或者说求知欲,是一切学科的基础,一切学科的发展反过来推动哲学(人类认知)的发展。:()在武侠世界当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