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三年八月二十八日,袁绍南下大军于琅琊国的诸县正式碰上拦截的徐州大军,大战没有任何预兆,突然就打开了。看着眼前黑压压的铁甲士卒,袁绍大军里的普通士卒私下里就聊开了。“徐州军那帮孙子那是真的都穿铁甲了吗?”看着自己等人身上不要说铁甲,连皮甲都没有,那些士卒的士气瞬间就跌到了低谷。“你这是在做梦吗?甲具是我们这些炮灰能够拥有的吗?想要获得一件像样的皮甲,你至少也要当上什长才行。”紧了紧手里自制的木盾和劣质的长矛。“我们能够指望的只有这个了。”和袁谭一起站在中军高台上的田丰也是满脸的阴郁。因为袁谭没有派遣精锐部队和徐州军直接对抗,而是派遣了两万炮灰部队直接顶在了锋线上。袁谭的理由很简单,敌人既然都着甲了,那么体能的消耗必定小不了。既然这样,那就先把他们的体能消耗了,再派遣精锐部队以逸待劳地解决掉已经体力不支的对手。大公子很像他的父亲啊!对生命都是那么的漠视。田丰也是一阵的无奈。微微摇了摇头,把这个不满的情绪摆脱了,现在正在大战,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大公子,吕布的骑兵没有出现啊!”田丰一阵感叹!没有出现的敌人才是最难对付的。“元皓先生,不要担心,我们十五万大军聚集在一起,吕布的骑兵也是无计可施的。除非吕布的骑兵直接冲击!他真要直接冲击我的本阵,那可就正合我的心意了。这次我可是带了整整三万弓弩手,他两万骑兵冲阵,纯粹就是找死!”田丰的心里还是一阵的摇头,太像他的父亲了,如此地刚愎自用。但是,田丰也没有好的办法。这时,张辽策马来到阵前。“听闻声名显赫的河北四庭柱之二来了,出来一战吧!”张辽在吕布的锤炼一下,如今已经隐隐跨入超一流武将的行列,对于这个张合高览,张辽甚至有把握一挑二试一试,实在不行臧霸怎么说也是一个一流武将,二打二,没有输的道理。然而,在田丰的计划里,根本就没有斗将这个环节。就算颜良文丑来了,也不可能和徐州军斗将,毕竟吕布天下第一武将的名头是大家都认可的。要是战前折损了武将,对士气的打击就实在是太大了。看着张合高览根本就没有出来迎战,而且袁绍的炮灰大军居然在缓慢地靠近,张辽就知道对方耍得什么把戏。只见张辽的长柄大砍刀向前一挥,大声吼道:“攻!”徐州军锋线上的两排士卒,左手提着五尺高三尺宽的大铁盾,右手提着长达两丈的长矛,稳稳地建立了防线,等待对方的冲击。三四两排的士卒双手持长矛,五到十排的士卒也是将长矛放在地上,将肩上斜挎的长弓取了下来。这是一种长达五尺长的长弓,有些类似后世的英格兰长弓,射程能够达到两百步。当然,这种长弓的准确性的确有待商榷,但是,在大规模的战场上,根本就不需要什么准确性。在大规模战场上,对弓箭手来说,最有效的,也是最为常规的作战方式,就是以最大的射程抛射,形成覆盖射击。呈四十五度抛射而来的箭矢可不是什么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强大的穿透力,就算是皮甲也能轻易穿透,铁甲倒是有一定的防御力,但是15万袁绍大军里面可是没有一万套铁甲的。而且在一百步的距离上,对于铁甲,长弓也具有相当的杀伤力。看到蜂拥而至的炮灰部队,徐州军的弓箭部队根本就不为所动。这些炮灰根本就不是他们的菜,他们的目标是紧跟在炮灰部队后面的袁绍精锐部队。双方选择的这个交战地对双方都有利,这里地势平坦,非常利于双方摆开架势打仗。在长度大约四里的锋线上,徐州军的厚度就只有十个人,整条战线看上去非常薄弱。只要突破这十人厚的防线,徐州军就完了。中军高台上的田丰也弄不明白,徐州军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那就只有按照自己的节奏走了。对于袁谭用两万炮灰部队首先冲击徐州军的防线,田丰也找不到理由反驳。当炮灰部队在距离徐州军的防线还有大约一百步的时候,对方的队伍里突然飞出了成片的箭矢。然而,这些抛射而出的箭矢的目标根本就不是这些炮灰,而是紧跟在炮灰后面的精锐部队。射程达两百步的箭矢直接越过炮灰部队的头顶,全部扎进精锐部队的冲锋队伍里。一时间,袁绍的精锐部队损失惨重。精锐部队士卒身上的皮甲根本就不能对飞射而来的箭矢起不到任何作用。伴随着箭雨的不断洒下,袁绍部队的精锐部队成片成片地倒下。“大公子,你必须要把你那五千铁甲骑兵排出来了。步卒的冲锋看来是不会有什么作用。”田丰立马建议道。“元皓先生,吕布的狼骑兵还没有出现,我们的骑兵也不能动啊!”袁谭也是真的急了。炮灰根本就冲击不动徐州军的防线,而袁谭手里的精锐部队,还没有冲到人家的防线上,就所剩无几了。袁谭也很清楚,自己所依仗就是数量的优势。趁着吕布的骑兵没有出现,如果能够将对方的步兵全部给吃了,这一仗就赢了一半。因此,袁谭也可以说是一开战就把自己几乎所有的兵力都给压了上去。更加可恶的是,对方的弓箭射程居然比自己的弩箭射程远,简直就是岂有此理!就在袁谭挥动他的指挥旗,指挥他手里的五千铁甲骑兵冲击徐州的步兵阵地的时候。在自己队伍的两侧居然响起了轰隆隆的马蹄声。这是吕布的并州狼骑终于投入战场了。袁谭没有任何吃惊,因为这种情况早在他的预料之中。面露得意之色的袁谭,正等着吕布的骑兵出现呢,他专门准备的弓弩手终于可以上场了。:()东汉末年烽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