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雅间门口也站了服侍的伙计,见盛修颐过来,也忙行礼。 进了雅座,只见一个穿着青灰色直裰的三旬男子,正独自饮酒,听着清倌唱小曲。 盛修颐进了,他忙放下酒盏,起身作揖:“天和。” “言之兄。”盛修颐还礼。 两人坐下,伙计们就上了酒菜。 盛修颐亲手给殷言之斟酒,两人说着盛修颐西北之行的话。 吃了一半,盛修颐让那唱曲的清倌出去,又叫来安守在门口,不要让人进来。 殷言之一见这架势,就暗暗留心。 “言之兄,上回你说的那个歌姬,可是真事?”盛修颐低声问殷言之。 殷言之一愣,立马就想起盛修颐说的是哪个歌姬了。 殷言之是个自负华采过人的书生,却久经科举,次次名落孙山,而后他也索性不再参加科考,进了兴平王府,做了清客。 他和盛修颐相识,是缘于五年前元宵节兴平王府的诗会。 殷言之用词刁钻又深邃,在场的公子王孙、清客数十人,真正学问深厚的没有几人,大家看不懂,就纷纷笑殷言之才疏学浅,诗词不通,要罚他的酒。 而后轮到盛修颐作诗,同样用了些刁钻的词句,也被取笑,评为庸作。 而殷言之知道盛修颐诗句中的讽刺,盛修颐也懂殷言之词曲中的挖苦,两人渐渐有些来往。 ,给兴平王下绊子。 若兴平王知晓是他走漏了风声,怕是容不得他活着。 可是盛修颐什么都不提。 殷言之提心吊胆了好几个月,见盛修颐的确不拿此事寻话,就丢开了。哪里知道,过了好几年,他却重提此事了。 “天和,你是皇亲贵胄,盛昌侯府的世子爷,我乃一介布衣。你与我相交,不以势压人;我与你来往,亦不自惭形秽,我们君子之交淡如水。”殷言之打破沉默,道,“你不是那刁钻经营之人,你问这话,自有难言之隐。我在兴平王府度日,总不能卖主以报私恩。我只能说一句话给你听……” 盛修颐听着,心里就松了几分,问:“言之兄请讲。” “兴平王府每月都会给他们母子送去衣食,府里得势的管事亲自相送。”殷言之声音低了又低。 不说每月哪一日,亦不说是哪位管事送,也不说从哪个门送出去。 可知晓了每个月都送衣食,已经是极大的突破。倘若殷言之真的肯全盘告知,倒让盛修颐瞧不起。 他忙起身,给殷言之作揖:“弟弟多谢哥哥坦言” 殷言之觉得自己言之无物,倒惹得盛修颐这般,也起身相扶:“不必如此,不必如此” 两人又坐定,盛修颐不以贵胄身份相待,只当是至交好友。殷言之长他几岁,他亲手执壶倒酒,尽兄弟情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