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我给十三爷买酒买吃的,是我能力以内的,花的钱也影响不到我自己的生活。
想花就花了么,但十三爷要是有一天突然‘顿悟’了,拎着礼品过来郑重感谢我,那么我可能会感到惭愧,不好意思,觉得自己也没干啥,你这么谢我反而让我不自在,就是这种心理。
谈不上啥付不付出,只是我刚好有这份能力,能做成这件事,那就去扶持一把呗。
没想过回报,也压根儿不需要谁回报,捎带脚的事儿。
只要我能真正的帮到忙,又看到了比较好的结果,那就值得。
刘小温曾跟我聊过一个议题,社会如何才能发展的更好。
是大家都无私一些更好,还是都变得自私一些会更好。
我觉得社会怎么都能发展的更好,这是大趋势。
至于自私和无私,那属于人性范畴。
而人性本就复杂,有为利益而生的人就有舍生取义的人。
义,不光指义气,还有仁义,道义,仗义,包涵了非常广的道德范畴。
为利而生的人,会通过各种渠道去给你灌输趋利避害的道理。
从而衍生出老人摔倒了扶不扶,你扶他被讹上了咋整?
类似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乍一看挺对,都自己顾好自己,社会是不是会更美好呢?
我记得有一回放学回家,半路自行车链子掉了,自己鼓捣半天都没按上。
这时路过一个老大爷,二话不说就帮我按上了。
前后都没用三分钟,按完他骑着小电动嗖嗖就撤了。
我谢谢两个字都是对着大爷疾驰而去的后脑勺喊得。
声音稍微小点他都听不着了!
那大爷帮我是图啥呢?
他咋就没有想到趋利避害?
按个链条多埋汰,都耽误了他回家吃饭的时间。
一但我是那缺德做损的,再讹上大爷说是他把我链条弄坏的呢。
大爷傻不傻啊。
可要是没人帮我,我大冬天的就得推车回家,也感受不到这份人间温暖。
有时候真挺迷茫,从上学前班开始,老师就教我要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思想教育课也说,出门要多做好事,尊老爱幼,乐于助人,吃亏是福。
但是当我渐渐长大,发现多做好事容易被诟病成傻子。
吃亏也不是福,那是缺心眼儿。
好像信息越发达,人与人之间就变得越冷漠。
坚持用传统观念去待人接物,反而会显得自己格格不入,甚至是挨欺负。
还有回我晨练看到一个男孩子为了突破运动极限累到跪地。
周围人大多是难以理解,问他是不是闲的,受这累有什么意义?
我莫名其妙的就怒了,大声道,“这就是意义!他挑战自我的意义!”
那天我恍然明白,我们终其一生都要活在世俗的眼光里,得时刻接受评判,但很多事情其实并没有对与错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