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点看小说网

八点看小说网>从林黛玉开始 > 第112章 我是谁我为什么要来这(第1页)

第112章 我是谁我为什么要来这(第1页)

第112章我是谁,我为什么要来这

但余切却有不同的创作。

王濛喜欢柴可夫斯基,而林耀基和他一系的弟子全是走的柴可夫斯基路线的演奏路子。王濛忍不住也参与到这个改编结局的游戏当中来。

“我们三个一起来写个条子,抽出来一起看,看看我们怎么安排小说原型的想法。”

“大家说好不好?”

“好!!”

央音的林耀基和小提琴手胡坤正在这,他俩饶有兴趣,想知道燕京来的几位作家,如何给他们的艺术人生定调。不仅如此,整个央音的交响乐团也没有散场,许多的教授、学生和音乐家注意到了这边。

他们都想知道,会有一个什么样的安排。

在中国写西洋乐元素的人是如此之少,而有可能把这些写出名堂的,就更加少见。

1976年12月,世界级指挥家小泽征尔来到燕京、沪市,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访问,他的到来刮起了属于交响乐团的旋风,许多人回忆“指挥系的学生们,再也不愿意呆板的挥动指挥棒,而情不自禁的模仿起小泽征尔……”

“很多民乐系的学生,打报告要转系,学习钢琴、小提琴、大提琴……什么也好,只要是有关于交响乐的。”

四年后,中国即诞生了第一个获得国际大赛名次的小提琴手,至于钢琴家则更为靠前。中国人正在接触交响乐,并热情洋溢的,把这一门西方的艺术,用东方的风采诠释出来。

确实,在中国大地上,占绝大多数的工人、农民们还未曾听过一场交响乐,他们一辈子不会接触到这一门代价昂贵的艺术,但难道他们真的没有欣赏过吗?

当然不是了。

每晚七点准时响起的《联播》片头曲,中国老百姓几乎耳熟能详,虽然只有短短16秒,却成就了一个不可复制的经典。

它正是由国家级交响乐团来演奏的。此后的数十年,一直到未来,几代人将会听到这同一段音乐。它绝对是中国记忆的一部分。

答案一个个被抛出来:

刘芯武的想法是,主角应该在小提琴上有自己的磕碰过的缺角,所谓伤痕,他用这把烂琴拉出有瑕疵的音乐,但他坚持要拉。

王濛的想法是,主角拉琴的时候呢,那几分钟内不断的插叙过去生的事情,密度十分大,就跟王濛以前写的小说《春之声》一样一一读者通过主角这种“自我回忆”来明白故事到底生了什么。

而余切知道未来将要生什么,所以他的想法是,既然有了孩子、工人、农民和小提琴手,故事又生在火车站这个环境中,不如再加一个火车头的轰鸣声,新的列车到站,即将要出了——这个火车头是国内吸取了国外技术,第一台自行设计、自行制造的电力机车。

东方红一号。

王濛说:“你为什么要写个火车头东方红一号?”

余切说:“研究这个火车头,经历了十多年的时间,大量的实验,凝聚无数人的心血……恰似刘小春学琴的历史一样,它起初源于国外,但最终他的琴是拉给工人、农民去听的,而火车头也要载着这些人,去到新的时代去。”

到新的时代去?

好,好一个东方红一号!

央音的林耀基和小提琴手胡坤正在这,他们的胸膛中涌起了一股意想不到的震撼,被这样的奇思妙想所折服了。

火车头和小提琴还有关系呢!

“去,去找那个余老师。”林耀基教授推着他的弟子。

胡坤小跑着到余切面前,伸出手:“余老师,你把这个人写的太高了,太好了……我哪里配得上?”

胡坤简直要流泪!

整个央音的大礼堂,众人静静的看着余切,而后忽然鼓起了掌声,这很少见,在台上演奏的乐手们却给听众来鼓掌;但这也不奇怪,因为余切为他们写出了一篇好文章。

《拉美现实主义》那篇研究稿投的《外国文学研究》,而该杂志的主编是徐驰,徐驰正是写出了《哥德巴赫猜想》的作者,如果没有这个人,陈景润这位数学家绝不会受到如此大的欢迎!

有这篇文章之前,个性孤僻的陈景润连数学圈内也不大知名;有这篇文章之后,十亿人知道了他的名字,无数信件朝陈景润的住处飞来,连孤僻都变成了一种高尚的美德!

“这难道是一部新的《哥德巴赫猜想》?”虽然小说并不是报告文学,但在场许多人却不得不想到了这篇文章。

王濛兴奋道:“不愧是你的作品,还是你写出来最有向上的积极性。我们说,作者的故事安排往往反映了这个人本来的思想,‘新现实’是文坛的一种新类别,而你是新来的作家,真是带来了一股新的风气。”

他问刘芯武:“你怎么认为呢?”

刘芯武却傻掉了,一下子说不出话。

他所撰写的结局,是主角个人的升华,而余切所写的,却是把“刘小春”这个小提琴手,当成了许多人的影子——他们学习西方的技术,然后把这些东西带给乡土大地,回馈给了自己的同胞和父母。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