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点看小说网

八点看小说网>1960南锣鼓巷街霸免费阅读 > 第56章 诸离散(第1页)

第56章 诸离散(第1页)

东城,某居民楼小区。“儿子回来啦!”“嗯!”“今天中午吃的怎么样,你师叔做的还行吧!”“行,行,可好了!”晚间,王小海回到了家,身上还带着一点酒味儿。面对老爸和老妈的询问,一一作答。“儿子,饿不饿?要不要再吃一点?”李萍关切地问自己宝贝儿子。“你才多大,酒平时没事少喝,别把脑子给喝坏了!”“哦!我知道了!”王小海敷衍回答,目光看向餐桌。晚饭三菜一汤。香椿鸡蛋、春笋炒肉,青椒菠菜,还有一个鸡蛋面糊汤。王小海一看就知道是自己母亲做的。因为老王同志虽然是厨师,却有着多数厨师的共有的职业病。那就是在家不爱做饭!家里的饭如果是老王做,要么简简单单几个凉菜,省事又方便;要么一锅出仨菜,省时又省力。平日里在酒店有打杂的学徒,像是于谦父亲那样在后厨专司剥葱的“葱师”,专司剥蒜的“蒜师”,专司刷碗的“碗师”,把所有的杂活都干完了,厨师只负责炒菜做饭就可以了,不用操那么多心。被惯坏了!在家就不行了,在家做饭什么都得自己干。“要不要再喝点儿?咱爷俩也好久没一起喝酒了!”老王拿起酒瓶,晃了晃,问自己宝贝儿子。“喝什么啊?刚说完他,你又让他喝酒,脑子都喝坏了!”李萍责怪道。“哪会啊!我像他这么大的时候,偷他爷爷的酒喝,一个人能喝一斤半,现在不也一点事都没有?”“你啊”“好啦,不要再说啦!”“去厨房拿个杯子来呗!”老王使唤在一旁的媳妇,吆喝道。厨房传来埋怨的声音。“自己不会拿啊?我真是上辈子欠你们父子俩的,这辈子专门儿来你们老王家当丫鬟来的。”王小海母亲口中抱怨,但还是把一个青花瓷酒盅拿了过来。“是我们爷俩欠你的!”在中国传统的父子观念里,父子在一块儿喝酒,是件不寻常的事。父亲在儿子的世界中,总是充满着威严,不可侵犯,不易亲近,永远保持着高冷。父子间的说笑都很少有发生,这种情况直到二十一世纪依旧普遍存在,根深蒂固,是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严父慈母形象。这种情况在多子女时代,更是普遍常见。老王同志这么多年下来,就王小海一个儿子,王小海算是他们老王家三代单传,夫妻俩从小是宝贝的不得了,跟个大宝贝儿似得,好吃好喝的供着。溺爱的同时,自然也少不了一些流言蜚语。时不时会有人劝诫他别把孩子给惯坏了!对于这些或真心或假意的劝诫,老王同志表面上总是摆摆手,表示不在乎,但实则心中总是多了一重担忧。小时候,担心孩子圆圆胖胖的,总受人欺负,他为此没少到学校找过老师,甚至是帮孩子换学校。这在那个年代是很少见的。一个巴掌拍不响,是这个时代大多数人的共识,很多人都觉得他娇惯孩子。他不管这些,可见效甚微,即使是换了学校,孩子还总是班里被欺负的那一个,老王也知道是自家孩子性格的原因。好在,在儿子五岁那年,认识一个叫陈泽的聪明有主见的孩子。那孩子真心愿意带自己孩子玩儿,把自己儿子当朋友,而不是像以前那些坏小子一样,只是小孩子间的逢场作戏。自己家小海也因为那个叫陈泽的孩子,性子早早发生了变化,变得与以前不一样,不再是跟人说话都唯唯弱弱,也敢大声和人说话,和人吵架,和人动手。对此,老王同志是很开心的。但俗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俗话又说,物极必反!随着儿子的不断长大,渐渐地,老王同志自己儿子似乎变得有点太大胆了!刚开始的时候,还是小磕小碰,后来是鼻青脸肿,再后来有次干脆是头破血流地回了家。老王是越来越担心,毕竟老王家就这一根独苗。老王同志曾试图劝过,劝儿子好好学习,老老实实做人;但却没想到,小时候那个唯唯诺诺,事事都听他的,乖巧懂事的儿子,居然第一次和他顶嘴。老王同志放弃了,只能尊重儿子的想法。好在在那不久时候,他就很少再见儿子受伤,连小伤都没有了。直到前几天,他在酒楼,意外听见有人提起自己儿子和陈泽的名字,仔细一打听才知道,好家伙!自己儿子和那个叫陈泽的小子背着他干了好大的事!起初他还不相信,可没想到一问后厨新来的几个小子,居然都知道,就他这个当爹的还蒙在鼓里。老王是个老实人,虽然平日里会挖社会主义墙角,带一点剩菜剩饭回家,但本质上还是个老实巴交的工人。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在知道自己儿子的风云事迹之后,没有骄傲,只有心有余悸,无限担忧。这也引出了今天这顿饭!“小海啊!”老王看着正在吃饭的儿子,和小时候那个胖嘟嘟的小胖子一样,吃嘛嘛香!“嗯?怎么了?”王小海听见他爹喊他名字,疑惑地抬起头。“额,你那个最近有没有事啊?”老王不想让儿子知道自己知道儿子不知道自己知道的事,于是试探地问道。“什么事?没什么事啊!”王小海对自己老爹今天的言行举止都感到十分奇怪。“我是说,你们学校现在也没什么课,你有没有什么想要干的?”“未来有什么打算?”如今是特殊时期,学校里面学生最大,一个四五十人的班级,每天真正去上课的估计还不到三分之一,就这老师们也不敢说一句话,每天上课只能站在讲台上,照着课本,跟个机器人一样念字。丝毫不敢像后世老师一样在讲台上谈天说地,挥斥方遒,除非是想被戴帽子。各种原因,许多中学都是处于半停滞状态。“没什么打算!”王小海的想法是看泽哥怎么说,等过个一年半,到十六岁该强制下乡的时候,泽哥怎么安排,是去广袤的农村,是进某家工厂,还是想办法留下,他都听安排。“那你有没有想过来酒楼跟着我学做饭?”老王同志试探地问道。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一晃眼,半年时间过去了。平静地生活,如同潺潺溪水一样在岁月的长河中流逝。平淡的日子,没有那么多大起大落,悲喜交加。陈泽对于王小海去跟他爹学厨的事,并没有提出反对。陈泽不但没有反对,反而还鼓励小海好好学,几个人在李云家规划着,等他学厨归来,拿出基金里的一部分钱,先投资他开个小餐馆,然后做大做强,最后把泰丰楼给买下来。小海有了自己的工作,几人变得很少见面。陈泽将最后一个名额给了李云,李云家庭情况特殊,还有一个妹妹,肯定脱不开身,不如干脆就留在京城。李肖是个不安分,觉得在城里没什么意思,想下去看看,陈泽没有反对,反正时间还早着呢!什么时候改变了主意,再说也不迟。一时间,十几年来密不可分的四人组,竟然有了离散的事态。但命运就如同溪水中的一只小纸船,终将随波逐流,天下也没有不散的宴席,一切的离别只是为了更好的重聚。半年的时间,陈泽的生活没有太大的变化。唯一的变化,可能就是住的地方变得宽敞了许多。在陈泽苦口婆心的规劝之下,他娘终于同意换房的事情,将自己家还未入住一栋小楼房,让给住在对面的邻居。事情做得很周密,没有风声传出来,直到对面的邻居搬走了,院子里的人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但陈家不声不响拥有六间大房的事情,还是在院子里引起了不小轰动。群禽汹涌!誓要讨伐陈家,还大院一个公道。除了二大爷从许大茂事件中了解了一点蛛丝马迹,知道陈泽的厉害,没有参与。其余众人都是愤愤不平,合起伙组队告到街道处,要让街道办的人主持公道。好在陈泽提前跟街道的人打好了招呼。街道对大院告状人的说法是:陈家没有侵占公共资产,陈家是用陈家老二在城南的婚房——一套50平米的楼房,换了对面刘家的三间破瓦房。此话一出,又是一片哗然!舆论纷纷转向!院子里的人大骂陈家人是傻蛋,居然用小区的楼房来换几间破瓦房,脑子真是瓦特了!也有羡慕陈家有个好女婿,竟然愿意拿自己家的房子送老丈人。总之各种情绪复杂交织吧。不过,有一件事确实是说对,在陈父陈母看来,李红兵还真是个好女婿。从最早的讨厌,到后来的欣赏,在到如今的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中意。68年开始下乡的时候,父母们为了不让子女下乡,正式工岗位一时间是洛阳纸贵,当时就连临时工岗位都不好找。是时,大学停课,二姐陈红肄业在家,街道的人三天两头上门。自古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女孩下乡本就乱象频频,更何况是陈红这样容颜姿色不输绝大多数人的美人大学生。说不定刚一下去就成了某个穷乡僻壤村子村长家傻儿子的媳妇了。这可是不是妄言!陈父陈母都很担忧,可当时黑市上工作岗位的价格都已经炒到两三千,而且还是有价无市。当时的情况很是复杂,上面突然一声令下,全京城数十万的青年都要服从命令下乡,不论是谁,只要是十六岁以上,没有工作的。一时间,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场面的混乱,不是那个时代的人是很难想象的。,!工作岗位的金贵,是真的比“金”还贵。就连陈泽都没有好的办法,四处求人,钱没少花,但都没有一个能拍板保证,给他准信的。最后,还是远在边疆某部队的李红兵突然写信回来,说已经拜托他父亲帮二姐在肉联厂找到了一个正式工作。锦上添花容易,雪中送炭难,更何况还是李红兵还是远在边疆,竟然依旧挂念着这边。这让陈父陈母对他的印象又提升了一个档次。当然,陈母陈母不知道,李红兵之所以能那么快知道,是陈泽花了老大功夫给李红兵发了电报,不过陈泽事后也没有解释。这次,李红兵请假回来,就是为了和二姐完婚。这是两家很早之前就事先商量好的,毕竟两人年龄也都不小了,李红兵今年1947年生人,今年23。陈红比他大一岁,1946年生人,今年24岁。两人的年龄即使是放在这个刚开始提倡晚婚晚育的年代,也着实是不下了。在全国不少地方,像他们这样年龄的男女,孩子可能都有五六个了。好在,一路坎坎坷坷,两人终究是修成正果。即将结束长达十三年的爱情长跑,真正迈入婚姻的殿堂。十三年时间!陈泽回想起这漫长的岁月,都不由地感叹。后世早婚,闪婚,大多数夫妻连七年之痒都撑不过去。恐怖的离婚率更是让人震惊。他犹记得穿越之前看得新闻,说沪市2023年的离婚率竟然已经高达38%。(每年离婚人数占结婚人数的比)他不禁想起前世的一首诗——木子的《从前慢》。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清早上火车站长街黑暗无行人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也许,只有这个没有被资本侵蚀,没有那么多“自由”代价,没有那么多物欲横流的年代,才能真正做到一生只爱一个人。才能做到追求一个人愿意花费十三年。新房子很好,在陈母的力排众议下,留了一套。事实上陈泽也没想着把这套房子给卖出去。这种二环以内的鸽子楼,放到后世至少也是十几万米,不过陈泽估测了小区所在的地段儿,在东城工厂区旁边儿,以后免不了是要连同工厂一起被拆迁的,留不到二十一世纪房价大涨的时候。不过,即使是以后拆了,二环的房子也能在五环开外换几套大平层。陈母像个孩子一样,哭着闹着非要住进去,谁都劝不住。陈泽表示理解,一个普通工人妇女的简单夙愿。于是,陈泽就在把自己空间里珍藏的黄花梨桌椅板凳,以及这些年抽到的超市里的厨具,生活用品都拿了出来,把房子好好布置了一番。让母亲带着小外孙高高兴兴地住了进去。真真正正地当了几天的“城里人”,直到新鲜劲儿过去。新鲜劲儿很快就过去了!毕竟,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有房子不能跟人吹侃,效果相同。住到小区里也没有认识的人,只能隔三差五找王婶串门儿,时间长了也没啥意思。一老一小新鲜劲儿过去,在一个平静的黄昏又灰溜溜地回来了。:()1960:南锣鼓巷街霸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