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则国内反对的声音就足够他喝一壶了。
这一报道让原本心存疑惑的人都恍然大悟,可新的疑惑又产生了,萨哈林为什么愿意帮助卫雄。
那可是一块相当于两倍广东省的土地。
这样的代价不可谓不大。
卫雄到底拿出了怎样的筹码?
且不说《华盛顿邮报》的报道所引发的关于俄罗斯与港英政府专利授权协议的新一轮讨论,
第三次六方会谈仍在继续进行。
第一次会议结束后美国、英国、法国和中国分别与俄罗斯进行了双边会议,希望俄罗斯降低要求。
在施加压力的同时,美国、英国和法国表示愿意加大对俄罗斯的援助。
俄罗斯不得做出妥协。
话说,1991年底苏联解体,俄罗斯联邦独立,继承了原苏联超过一半的家底。丰厚的遗产令叶利钦喜上眉梢。
可穷家难当,
一大堆半死不活的企业,外加1万亿卢布内债和1200亿美元外债,也让叶利钦夙兴夜寐,坐卧不安。
作为前苏共的反对派,
叶利钦认为,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改革,零打碎敲、修修补补,白白断送了苏联的前程。
痛定思痛,
俄罗斯要想避免重蹈覆辙,重振大国雄风,就不能再做小脚老太太,应该大刀阔斧,进行深刻变革。
此时,年仅35岁的盖达尔投其所好,
在萨克斯的点拨下,炮制了一套激进的经济改革方案,叶利钦“慧眼识珠”,破格将其提拔为政府总理。
1992年初,一场以休克疗法为模式的改革在俄罗斯联邦全面铺开。
休克疗法的重头戏,也是第一步棋是放开物价。
俄罗斯政府出台政策,从1992年1月2日起,放开90%的消费品价格和80%的生产资料价格。
与此同时,取消对收入增长的限制。
公职人员工资提高90%,退休人员补助金提高到每月900卢布,家庭补助、失业救济金也随之水涨船高。
物价放开的头三个月,似乎立竿见影,收效明显。
购物长队不见了,货架上的商品琳琅满目,习惯了凭票供应排长队的俄罗斯人,仿佛看到了改革带来的实惠。
可没过多久,物价就像断了线的风筝扶摇直上。
到4月份,消费品价格比1991年12月上涨了65倍。政府原本想通过国营商店平抑物价,。
不料黑市商贩与国营商店职工串通一气,将商品转手倒卖,牟取暴利。
政府的如意算盘落了空,市场秩序乱成一锅粥。
由于燃料、原料价格过早放开,企业生产成本骤增,到6月份,工业品批发价格上涨14倍。
如此高价令买家望而生畏。
消费市场持续低迷,需求不旺反过来抑制供给,企业纷纷压缩生产,市场供求进入了死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