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渤的扮相更是有点刷新我的审美的下限了,感觉这种化妆已经不是搞笑,而是恶俗了。
这种用力过猛的感觉,可能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导演对于自己创作的作品的自信和定力不够。
正因为如此,才想着把各种猛料往上加,直到做成了这样的片子。
其实,从演员到导演,知识结构有非常大的区别。
因为导演可不光是怎么指导表演,还要考虑剧本摄影美术甚至工期等各种元素,要为银幕上出现的一切负责。
而这个片子给老孟的感觉是,王宝强导演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学习。
只是因为去年那个新闻,王宝强首次执导的这个电影获得如此空前的火热与关注,其实超过了它所应该有的。
影片票房很可能不低,但长远来看对王宝强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整个故事借鉴西游记的结构与人物,不过这个并没有看出对故事或者主题有任何帮助。
当然,影片也看不出有什么主题。
这倒没什么,毕竟这些没有版权。
但结尾很奇怪的对六小龄童的致敬,却让人内心觉得不大合适。
主要是他本人在片中只是饰演一个苦行僧,突然间变身孙悟空,从电影故事突然跳出到现实,但又保持了故事中的人物关系,最后还拉着武空往山上飞,真有点分分钟出戏的感觉。
《大闹天竺》万重山和徐峥的真有道都参与了投资,但也都没有插手剧组的任何事,完全交给了大强子操作;
王宝强是娱乐圈为数不多的被大众所熟知的,从出道到走红都始终带着“农村娃”标签的明星。
至少很多的父母辈在电视上看到他的时候,都待着赞叹和略微的酸意,毕竟自己的孩子没有像他这么有出息。
他一路走来付出太多努力,也得到太多眷顾,但却始终没有忘本,不管台前幕后,都始终以一个憨厚老实的农村孩子形象示人。
很多人成名以后会介意自己卑微的出身,也有很多试图掩盖或者抹去自己穷苦过往的例子。
王宝强不介意,甚至有时候你能感觉到他在刻意强调自己是农民的孩子。
所以大众对他尤其宽容。
人们记住了他的努力,承认他的光环,放大他的个人特质,也愿意对他的失败报以更加包容的态度。
有时候会觉得大家对他的喜欢,带有一种天然的、惯有的、表现性的对弱者的同情、怜悯和靠拢。
这就好比,公众愿意表现自己扶贫济世的一面,愿意以和底层人士打成一片来展示内里的光辉性。
大众鼓励王宝强式的人物的成功,也非常果断的在他被妻子背叛、受人欺负的时候声援和支持他,因为这样会突显自我的正义感,甚至有时候你能发觉,大家对王宝强的喜爱带有群发性和盲目性。
很大一部分人,他们不是真的喜欢王宝强,他们只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和群众打成一片而已”,
就好像女优们愿意通过亲近屌丝来展示自己的亲民;
记得在马绒出轨事件发酵的时候,网友们一边义正言辞的为王宝强鸣不平,一边呼吁年底对《大闹天竺》的票房支持。
那个时候王宝强一句话也没有回应。
接着大家开始持续关注事件的进展,稍微有点儿风吹草动就疾呼用票房支持宝强,捐款帮他打官司云云。
那个时候王宝强一句话也没有回应。
如今电影上映了,一大波当初喊得最凶的说要支持王宝强的人发现片子没有期待中的好,立马开始刷一星影评,一边刷一边咒骂王宝强借出轨炒作。
可以预见,王宝强对此也不会有任何回应。
真正喜欢电影的人都应该知道,评价一部作品的好坏从来跟导演的品质、周边新闻以及公众的期望值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