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去,我今天又没事,等会就等会,不着急的!”
四人从花自香转移到了万重山,就待在老孟办公室的隔壁,距离周离名进去,都已经过了大半个小时了;
“老周,其实你们搞影评的,要想转行的话,可以考虑做编剧和副导演的!”
周离名摆摆手,点了一只烟,再次缓缓摇头:“不是容易的事情,眼高手低还好说,但自负的毛病,谁都帮不了!”
剧本创作和电影拍摄其实就像打仗一样,经常无法达到最佳效果,要妥协,甚至主动放弃阵地,顾一头放弃另一头什么的,观感上不好看。
如果影评人直接跟编剧或导演是一伙的,那没问题,什么都可以商量。
但如果影评人是制片人那边的,那就不会管你有什么妥协了,只管提意见。
而这意见有可能会把影片朝着更差的方向改。
举个简单的例子:
剧本里有一段戏,主角做了件很无聊的事情。
如果影评人跟编剧是一伙的,于是就跟编剧说这段戏很无聊,编剧说没办法,主角在这段戏里掌握了一个信息,这个信息使他在半小时后的某个剧情里做出了一个决定。
影评人:那好吧……
如果影评人是制片人请来的,于是就跟制片人说这段戏很无聊,于是制片人就跟编剧说这不行啊,这段戏没用,必须删掉。
编剧:可是……制片人:没关系,观众不会在意的,人家影评人都觉得可以删,所以为了影片的整体效果必须删掉。
为什么编剧们对“剧本讨论会”深恶痛绝?就是因为参与提意见的人员全都是服务于制片人的。
这也就是说影评人必须真正参与到工作中,而不是光提意见。光提意见的话有可能会把结果搞得更糟。
其实别说影评人了,这种眼高手低的毛病在业内人士中也有,只要他是光提意见不参与的,就有可能会眼高手低。
只有真正参与进去他才不会乱提意见。
如果一部电影思想深刻,但口碑很差,不被广大的观众接受,那么它的水平是高是低?
如果一部电影制作粗糙,但票房大卖,拥有极高的商业价值,那么它的水平是高是低?
如果一部电影内容不佳,但技术革新,对于产业有巨大影响,那么它的水平是高是低?
关于“电影水平”,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能会有不同的评价标准。我们无法用单一指标对一部电影进行全面评价。
电影作为人类社会的综合性产物,它的属性非常复杂。
所谓的“电影水平”是一个综合性指标,除了通常所知的艺术内涵和技术水准,还应包括口碑、票房、影响力等等。
至于影评人参与电影拍摄,如果按照理想情况,确实很有可能对电影的艺术内涵和口碑产生积极作用。
但是如果影评人的参与使得电影的成本虚高、口碑失实,可能还会对电影水平产生负面影响。
如果单纯是剧本顾问或者编剧,那是有一定帮助的,毕竟影评人阅片量比较大,由他们把关的剧本一般来说质量会比较高一些。
但这也是一个双刃剑,影评人看过太多电影了,而普通观众的阅片量大大不及,他们觉得好的东西可能和普通观众的欣赏水平会有一定差距,所以他们写的东西普通观众是否能接受,是一个问题。
如果影评人来做导演或者制片人,那对大部分毫无现场拍摄经验的影评人来说,将会给项目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就好像你吃一道菜,可以评头论足,这里做得不好那里做得不好,应该这么做这么做,但真的当你跑到厨房去当厨师,你才会发现你想象的应该怎么做怎么做实际上根本实现不了。
说回电影,难道制片人或导演阅片量不大,不知道这个情节拍下去很傻比?不知道这个片子要成一个烂片?很多时候,现场实在是没办法啊!
拍摄是一个复杂的众多人员参与的活动,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影响整部电影的质量,这个不是动动嘴皮子说应该怎么拍应该怎么拍就能解决的,实际情况多变且复杂,需要丰富的经验随机应变。
比如计划的好好的拍什么拍什么,突然场景不能用了,突然天下雨了,突然演员摆么蛾子了,突然道具坏了,突然资方要植入产品了,突然预算不够了……片场每天都在发生大量始料未及的突发状况,一旦应对不好就会造成剧组混乱,影响成片质量。
很多电影剧本80分,实际拍摄70分,后期做出来60分,每个环节都在拉低影片的效果,最初设想的和最后出来的完全不是一个样。
所以即使影评人想的很好,执行不得力的话,一样提高不了电影水平。目前这些影评人下场拍电影就存在这样的问题。
所以隔行如隔山,专业的事还是交给专业的人来做,影评人对作品进行点评批评就可以了,还是让有实操经验的电影人来根据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