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晓之特意挽留了孟轻舟,他俩师兄弟,以前也见过,不过关系一般,这次要不是宁浩帮着他介绍到万重山,估计饶晓之又得四处拉投资了;
特别是像无名之辈类似的小成本电影,不仅影视公司没信心,就连投资人都会低看一眼;别看宁浩、老孟的几部小成本都大赚特赚,但在资本眼里,大投入才会有大产出,这是市场给出的答案;
孟轻舟就从来不会相信小成本更容易受追捧的观点;
说实话,小成本电影会更受追捧这个观点本身就是很难立得住的,因为小成本电影缺乏很多大成本电影的优势,譬如宣传,特效等等很多,纵然有些人为了显示自己品味,
偏爱小成本,可是评分不是那些小部分人定的啊,他们影响力没那么大,小成本电影也没那个财力去刷评分刷口碑。
说白了,这就是个审美差异的问题,某些观众可能审美独特,
或者更高一个层次,比较刁钻,但并不是电影不好或者大众审美的问题。
“孟导,给点意见?”“我能有啥意见,真要有意见,我也不会三天看了两次吧,饶导,心里偷笑了吧?”
徐峥冲饶晓之挥挥手,熟稔的说道:“你别招呼我们,这都自己人,快去见见那些院线的大爷,争取排片好看点。”这话说的一点都不见外,饶晓之听的却很受用,忙不迭的点头后,转身去找杨远恒了;
等他走远了几步,几人坐下后,宁浩才开口说道:“我的意思,电影可以打7。5,细节上还是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你们说呢?”他们几位早已被媒体称为国产电影未来十年的中坚力量,导演功力不敢说醇厚,但眼光还是有的;
祖峰疲惫的靠在椅子上,接着宁浩的话说道;“其他还行,我就觉得电影强行推进剧情味道太重了。”而大部分叫好的观众,其欣赏能力根本不足以理解什么叫做“推进剧情”。
听不懂?
简单来说,就是充斥着大量的“伪巧合”,浓烈的“刻意安排”味道。
就说老板的角色,“慷慨赴死”的动机在哪?人物性格立不起来吧!
警察智商也忽高忽低。主角套瓷银行保安的时候,抢劫犯留下的摩托车,重要物证居然还挂在天上?
为了让父女冲突达到某种程度,强行让女儿在警察局门口遇上被捕的父亲。
可忘了女儿出现在那里的原因是什么?
哦,是去告知学生打群架的事吧?
那么女儿跑开,警察队长追过去之后,女儿有没有告知呢?
根据后面的情况看,完全没有啊!
那么,
安排一个警察队长追过去的镜头,意义何在?
难道是因为这个而释放的主角不成?
警方用按摩妹做饵,布控捉拿领班“波仔”,可波仔出现在现场完全是因为寻仇,而不是被警方钓鱼。
那么波仔怎么知道大头在哪里的?
巧合?
警方怎么知道波仔现身场所的?
警方用“饵”的价值何在?
换成你是波仔,夜店被端了,按摩妹约你见面,你会出现不?
晚21点烟花的预告,出现了几次?
至少3次,一个伏笔,做不到草蛇灰线也就罢了,还要唯恐观众不知道这里有包袱?看来导演对观众阅片能力的期待本身也就那样了吧!
结局收的有些勉强,那个老板儿子,偷枪,持枪行凶,教唆犯罪(学生打群架),居然只是留校察看,这不科学!
但剧中的几位主要演员演得好,而且故事也设计的不错。
当然还有很多瑕疵,比如房地产商那条线即无必要,由老赖转变为硬汉也不很合理等等。
认同感来自很多地方。
比如小城市热闹的而凌乱的街景。
比如贼一的做大做强理想,贼二的迎娶村花理想。
比如老保安的协警执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