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为了构图让观众适应,摄影和美术还是花了很多心血的,
影片中能很明显地看出这种美感。
筹备《潘》的时候,冯小刚就把圆形画面这个想法说给所有人听,不论是华谊高层还是原著作者刘镇允,都对此表示反对。
毕竟,这种出格的表现形式,对观众不是挑战,而是挑衅。
当时,整个剧组只有摄影师罗磐站在冯小刚这边。
大炮的倔劲最终还是说服了所有人。
对观众来说,这个圆形画幅到底有什么新意,仅仅是加一个圆罩吗?
不是这样的,圆形画幅的创新不是体现在画面由方变圆,
而是体现在通过画幅了转换构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美学系统。
看似只是换了一个画幅,表演、打光、布景都必须与之配套,一个圆圈,其实是将许多旧的理念都颠覆了。
甚至可以这么说,圆形画幅就是这部电影的“眼”,
看不懂圆形画幅,就不可能理解《潘》
颠覆首先体现在观影体验上,长方形的画幅给人一种全景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一点上更突出的是环幕,通过弯曲的弧度和超长的跨度将观众的视觉包围,更强化了观众的临场感。
但是圆形画幅是对临场感的颠覆,所以,观众在观看《潘》时,始终无法融入故事,与剧中人物和情节会有一种疏离。
为了维持这种置身事外的疏离感,电影中几乎没有出现过特写镜头,出现了大量的远景、全景。
看到中段的时候,孟轻舟就知道裤子这次又是吃力不讨好了,电影没什么问题,故事讲的也不错,但其间的内涵,就值得深思了;
电影里体现出的立场,就跟XX日报二版的那些评论员文章一样,当了吹鼓手,以大领导痛心疾首邹眉头的口味,
要求各级干部给我听好,要做到一二三四,总之一切为了人民。
都知道他说的确实他妈的道理,但是屁用也没有。
这样的伪善立场,真的非常的恶心。
这也不是大炮第一次如此伪善。
这是一个中年老男人对待这个世界几乎唯一面目:我把握不住社会真实,我感受不到普通人的情感,那我就努力往正确的方向靠吧!
《潘》和冯小刚这些年所有创作的作品一样,有一个共同的问题,
也是他电影最大的问题,不真诚,没人情味,无法打动人。
《私人定制》如是。
模仿老干部、雅俗之辩、环保口号,看上去在直面社会问题,却没有一个切中当代人真正的情感痛点。
王硕的剧本也不过如此,
除了发家的京味幽默,与我们真实的内心感受离题万里,和一个个挠痒痒的小品没有本质区别,甚
至一个关于孝顺的命题,有宋单单表演加持,最后都变成了可耻无能的煽情段落。
《老炮》是管虎的作品,但精神内核是冯小刚的,这是最符合他做人风格的一部作品。
表面上讲规矩,并要求别人讲规矩,其实讲的是我的规矩。
找人家借钱不敢开口,还骂人家一通,说看不起自己;出了事在医院没钱,
人家送钱来了,他骨气好像躲起来了?
一句屁话没有,这特么就是老炮的德性。
他自以为孤独斗士,拿东洋刀砍小混混的老年唐吉坷德,却不争气把举报信给了ZJW,说到底还是对更大权力的迷恋狗而已。
见老孟摇头,小丫头凑过来轻声问他:“大叔,不好看,我们出去吃点东西?”
“也没多长时间了,看完再走吧,咱俩现在出去,你说那些记者会怎么写?冯导这部电影还是不错的,听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