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内一静,众臣面面相觑。
有鉴于他们对西夏的俯视之态,让李元昊入宋解释,这确实是泱泱大国该做的事情,但对于使臣的要求就很高了!
出使辽国,往往是重臣,或者极富才干之辈,但出使西夏,给李德明祝寿的,开封府衙判官就行,过去送点礼物,走个过场,也就罢了。
而职位地位太高的官员,却不合适出使,比如此时的狄进,由于馆伴使接待辽国使节团的资历,来日出使辽国理所应当,但派他在寻常时期出使夏州,就会遭到朝臣反对,觉得太给党项人长脸……
所以刘娥这么一问,包括主和最为坚定的张士逊,脑海里转了转,一时间竟没有合适的人选。
毕竟他如果推举一位普通官员,又不敢保证能力,万一刺激到党项李氏,真的叛宋寇边,之前用礼仪诗书教化的建议,就成了笑话,但不举荐,似乎也不妥当,主和派不出人选,是不是代表着心里也没底呢?
眼见旁人沉默,夏竦目光微动,起身行礼:“臣举荐一人,开封府衙推官公孙策,高才机敏,无所畏惧,对国事一腔热血,正是出使的极佳人选!”
刘娥道:“诸位卿家以为如何?”
众臣稍加思索,纷纷赞许:“夏参政所言极是!”
刘娥微微颔首:“很好!先听听李氏父子如何分辩,又是否有胆量遣子入朝,再议边境之事吧!”
《李元昊之母遇害事件》
“仕林!是不是再过个四五日,明远就要从夏州回来了?”
集贤院中,王尧臣坐到了对面,期待地问道。
狄进点了点头:“差不多这个时日。”
公孙策是真的雷厉风行,领了出使夏州的差事,只写了一封书信,让书童大壮递过来,就兴冲冲地启程了,自然更不要什么摆酒践行。
如此洒脱,让王尧臣好感大起,盼着他回归,为其接风洗尘,而按照行程,公孙策入夏已有月余,只待回了宋境,肯定一路快马,四五日就会回到京师。
狄进则思忖着,公孙策此行使西夏,是就谍细之事,质问李氏父子,以其摆事实,讲道理的口才,自然更让对方感受到宋廷的雅量与诚意,就不知能否将李元昊带着入朝呢?
以逻辑分析,可能性不大。
当年真宗接受李德明的请降时,提出了三点要求:一,称臣纳贡;二,归还灵州;三,派出质子,结果李德明只遵从了第一项,不断送贡品入宋,后面两项都直接忽视。
真宗被对方的低姿态奉承舒服了,不再威逼,只是利用吐蕃和回鹘之势,希望这些异族自相残杀,削弱党项人的势力。
那个时候都不派质子,现在其子李元昊亲自领兵,击败回鹘,为西夏开疆拓土,当然更不可能入朝。
不过现实不是只看逻辑,更别提李元昊这种眼高于顶之辈,假如对方真的胆大包天,来了汴梁,如果有合适的机会,要不要痛快点,干脆宰了,以绝后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