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次越高,离着官家越近。
但为了避免意外,殿试的前一天,内侍们依旧一丝不茍地检查了起来。
尤其是入内内侍省都知阎文应,他刚刚当上这个大内总管,工作格外认真,此时也亲自来前省,督促着并不属于他分内的事情:“瞪大眼,看仔细喽,这些可都是沾了天上文曲星气的大才子,稍有疏漏,你们担待不起!”
众内侍知道,这段时间被阎文应借机处置的已经不下十人,心里对这位性情阴险,还要超过江德明许多的新都知惧怕不已,连连应声:“是!是!”
阎文应十分满意这种态度,背负双手,踱着步子,不经意间就来到了首张席位上。
“狄进,河东路并州人士,大中祥符四年生人,年十七。”
“十七岁啊,国朝如今最年轻的状元,那也是十八岁高中的吧?更何况这位一旦中了状元,那还是连中三元,当真是前无古人的最高荣誉!圣人会允许么?”
阎文应眼中浮现出浓浓的羡慕,又有着思索之色。
太后对于这位的喜恶,他至今还是看不出来,所以禀告时都要称“狄进狄仕林”,既不能直呼姓名,显得不尊重,又不能只称呼表字,显得有亲近之心。
别人或许觉得挺累,一个称呼都要如此计较,但阎文应乐在其中,那些觉得累的人,还没资格揣摩太后的心意呢!
只不过这个士子,确实跟别的才子不一样,江德明的倒台,或多或少与之有些关联,如果全由阎文应作主,他自然希望这等人赶紧倒霉,至不济也敬而远之,井水不犯河水,但万一太后要让皇城司对付这位大才子,他该怎么办到?
越想眉头越是紧皱,匆匆的脚步声传来,一位皇城司勾押来到身后,弯腰禀告,声音都有些颤抖:“阎都知,有重犯来皇城司自首,禀告了重大案情!”
前任江德明的心腹,包括贾显纯在内的一群人,已经被边缘化了,后面有什么凶险的任务肯定交予他们去办,来者则是最早依附阎文应的亲信。
但眼见此人匆匆忙忙的模样,阎文应颇为不喜,一点城府都没有,怎么做自己的心腹:“重犯?老夫倒要听听,是何等重犯?”
心腹哆嗦着道:“那人是八大王的私生子,交代出八大王与辽人勾结的证据,污蔑圣人、谋害官家生母,都是他们做的……”
“什么!!”
官家,你想点状元也别这么明显啊!
宋皇宫。
左掖门前。
三月时节,五更天还是黑沉沉的,但一众士子已经等在了宫城之外,并且已经按照一定的批次站队。
依旧是按照省试排名来的,第一梯队的,如狄进排第一位,王尧臣排第三位,文彦博排第八位,韩琦排第十位,包拯排三十二位,这些前四五十名的,聚在一团。
最后一批的,自是排名靠后的,尤其是三百名之后的,自觉地远离宫门,公孙策排在倒数第三,他其实想要去前面跟狄进说话,终究没好意思。
所幸相比起前两场考试的紧张,明明接下来要见天子,大家反倒有几分轻松之色。
殿试也黜落人,但黜落的是实在发挥太差的倒霉蛋,或者是过于刚愎自用的蠢货,不然的话,一个进士功名已经稳了。
顺利考完,哪怕排在最后一名,光明的未来都已经注定,还有什么好紧张的呢?
不过排名靠后的,只想榜上有名,名列前茅的,该有奋斗心,准备争夺前三,即状元和两位榜眼的。
是的,在北宋时期,科举第三名也被称为榜眼。
因为最后的榜上,状元郎高居正中最上,是为魁首,下面的第二和第三名,是左右并列的,看上去就像两只眼睛,故名榜眼。
至于探花,最初是唐朝进士高中后,在曲江宴上,由进士中最年轻一般也是相貌最佳的一位,去园中摘花,回来后给所有进士插上,故名探花。
由于探花郎备受瞩目,在宋朝末期,将榜中的第三名也称为“探花”,从此头名状元、次名榜眼、第三名探花的排序,才彻底确定下来。
既然这样,谁都想当高居魁首的那一位,傲视群雄,越往前站的,越该是摩拳擦掌,斗志昂扬,尤其是前十名,彼此的目光应该碰撞出激烈的火花……
然而现在,却有一种其乐融融,又同仇敌忾之意。
大伙儿都围着一个人,所言所语皆是引经据典,但综合起来,只有一个核心:“仕林兄,君子同道,我等都支持你!”
狄进本以为自己百分百文会缺席率,势必遭到冷眼对待,没想到一到这里,就感到同科们特别热情。
之前甭管认识不认识的,纷纷与他行礼,正想着宋朝的文人什么时候有这般好脾气,听了鼓劲后才明白,原来是憋着一口气,准备反抗强权太后对科举的不公呢!
当然,如果狄进发挥失常,殿试的答卷一塌糊涂,那是另说,只要对方水平依旧在线,众人都觉得,今科状元理应由这位担任。
毕竟人家是真的破了要案,不仅缉拿了无忧洞贼子,连后宫某些恶举,都毫不客气地揭发出来,科举文采又当得起魁首之位!
退一步说,哪怕对状元之位极其热切的人,也要考虑到,太后真为了一己之私,把狄进给排到后面去,让自己高居首位,接下来会承担怎样的风评。
状元本来是极大的荣耀,最后可别弄得天下文人指责,落一个巴结太后,打压忠直的恶名,那谁愿意?
“多谢诸位,进铭记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