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才不会动手呢。
柳寡妇把桩子打一顿,打累了才停手,跌坐在院里呜呜咽咽哭起来。
闹这一场,她和王大柱更不可能重修于好了。
她的命咋这么苦?
都怪早死的丈夫。
要不然她咋能过成这样?
累死累活图个啥?
下半辈子还有什么希望?
还有什么意思?
她心里苦,却没个能说话的人。
越哭越委屈,越哭越难过。
她后悔了。
可是又有什么用呢?
媒婆回信
饭后吃过团圆饼,喜月三人正要回镇上,王大柱领着王长明跨进院子。
他是来道谢的。
从柳寡妇那得来的鸡蛋,作为答谢礼拎着要给杜巧娘。
他两父子过的如此艰难,杜巧娘哪肯要,推着让他拎回去给长明补身子。
宋常贵看他拎着鸡,好心的找出旧鸡笼给了他一个。
王大柱不住说着谢话,深感人与人的差距天差地别。
有幸落户在村里,有幸得到村里众人接济,他心中说不出的感激。
其中最感激的就要数宋家。
比之亲人犹胜两分。
一道离去时,喜月道:“王叔,秋收后你要是没活做,可以跟着大江叔去做工。”
王大柱求之不得:“砌墙盖屋我虽不会,力气却是有一把子,多谢大侄女好意。”
杨应和替喜月回话:“咱已经成了左右邻居,远亲比不上近邻,互相帮扶是应当的。”
两句话的功夫就到了他家宅前,王大柱客套道:“你们仔细脚下,莫摔了。”
“家里这边放心,有个风吹草动,我会照应着。”
杨应和谢他,客套两句拐去朝南回镇的小路。
中秋月圆夜,小道上的坑坑洼洼被照的一清二楚,三人走的很安稳。
欢儿道:“逢年过节咋感觉柳寡妇家总要闹一场。”
喜月道:“可不是,以后应该能清净了。”
杨应和笑一声:“这马上秋收,她就是想闹也没力气闹了。”
欢儿嗤笑:“真不知道她闹来闹去图什么?”
“拎不清。”
秋收前张媒婆再次来到宋家问信,道:“这眼瞅着要忙起来,不便再来打扰,你们好歹露点意思,葛家那边可等的急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