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哥儿闻言把镜盒捏得紧紧的,望着十一娘就是不迈脚。&ldo;娘,这下子您可知道谁最厉害了吧?&rdo;五夫人在一旁笑得花枝乱颤,&ldo;我们歆姐儿不过想摸摸您的瓷器锡壶罢了。我们谨哥儿却是到了手的东西就不放了。&rdo;她娇嗔道,&ldo;你以后可再也不能说我们家歆姐儿是&lso;碰不得了&rso;&rdo;太夫人哈哈大笑:&ldo;再不说了,再不说了。&rdo;又去抱了谨哥儿,&ldo;这可是个&lso;雁过拔毛&rso;。&rdo;谨哥儿坐在太夫人怀里,很认真地掰弄着镜盒。大家都笑起来。没有谁多看三夫人一眼,三夫人孤零零地站在一旁,想笑,又笑不出来的样子,更显几分颓然。既然太夫人答应了,三房迟迟早早要搬出去的,这么多年都忍了,何必在这个时候和三夫人结下梁子。可五夫人这个时候正和三夫人打擂台,十一娘如果主动和三夫人搭腔,岂不是踩着五夫人做好人。她只好朝着五夫人使眼色,示意她和三夫人打个招呼。五夫人只当没看见,继续在太夫人面前彩衣娱亲:&ldo;娘,要怪就怪您的东西都太招人稀罕了。别说这些孙子、孙女一来就两眼发光,就是我们,也在心里暗暗惦记着,弄得我们都像没见过世面的落破户似的。&rdo;又亲亲热热地搂了太夫人的胳膊,&ldo;娘,过几天就立冬,要戴暖耳了。您把库房开了,赏我们几张皮子吧?&rdo;&ldo;看见没有?&rdo;太夫人佯装出副无可奈何的样子对笑盈盈立在一旁的杜妈妈道,&ldo;无事献殷勤,一准没好事。&rdo;杜妈妈掩袖而笑。有小丫鬟进来问午膳摆在哪里。大家簇拥着太夫人去了东次间。三夫人灰溜溜地跟在最后。待太夫人坐定,五夫人又故做奇怪地道:&ldo;噫,怎么没见大少奶奶?&rdo;三夫人没有做声,低了头,脸色十分难看。太夫人看也没看三夫人一眼,道:&ldo;她昨天崴了手,早上请了大夫来瞧。正在家里养着呢!&rdo;&ldo;哎呀!&rdo;五夫人惊道,&ldo;怎么就崴了手的。这伤筋动骨一百天,岂不是过年也不得安生。这可是大少奶奶嫁到我们家的法,可喜怒哀乐都在脸上,比那些笑里藏刀的要好相处多了。加上婆婆上有长辈,下有妯娌,待人小气,妯娌间肯定是面和心不和。让她好好伺侯太夫人,好好孝顺永平侯夫人和丹阳县主,遇到两位婶婶那边的红白喜事,只管拿出大手面来做人,逢年过节更是要做鞋做袜地奉承,想办法讨两位婶婶的欢欣。如果遇到了什么事,别人想着你的好,只会说婆婆的不是。到时候你再一味地装弱,永平侯是皇亲贵胄,世代功勋之家,不是那些小门小户,你婆婆就是心里不满,也只能在规矩里寻你的错。只要你守了规矩,你婆婆就拿你没有办法。可成了亲,相公待她的温柔体贴,婆婆虽然心直口快,却也没向她要过陪嫁,认亲那天的见面礼也都由她收着……她还以为母亲小题大做了,却没想到,是自己想的太简单。婆婆能听五婶婶一句话,问也没问她一声,回来就当着丫鬟甩脸她看,如果以后她再拿自己的嫁妆做人情,只怕婆婆就不止是甩脸给她看了。现在婆婆负气去了太夫人那里,大半天也没有回来,也不知道和太夫人说了些什么?要是太夫人因此而误会她,她以后又该如何?一想到这些,她不免有些惶恐,哪里还吃得下饭。丫鬟只好苦口婆心地劝,她又怕婆婆知道她没有吃午饭又说出些什么难听的话来,这才勉勉强强地端了碗。万万没想到,她等到的却是太夫人的这句话。&ldo;太夫人……&rdo;方氏有些不安地望着太夫人,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婆婆担心公公一个人在任上,念念想想的就是怎样让太夫人同意婆婆去山阳,现在太夫人同意了,她如果拦了,婆婆肯定要怨恨她多事。她要是不拦,这过错岂不是自己背了?相公知道了又该怎样想?为难之中,太夫人笑着站起身来,伸手让五夫人扶了,道:&ldo;你吃饭吧!我年纪大了,要回去歇午觉了。&rdo;径直出了门。方氏和三夫人不敢怠慢,忙恭敬地送了太夫人出门。回到屋里,太夫人留了十一娘说话。&ldo;家和万事兴,妻好一半福。&rdo;老人家懒懒地倚在临窗大炕的弹墨大迎枕上,&ldo;你三嫂原也是个聪明伶俐的人,要不然,我也不会娶了她做媳妇。可这人总是随着日子变。有时候,变一变是好事;有时候,还不如不变。&rdo;说着,神色一正,望着她的目光突然变得很锐利,&ldo;你三嫂糊涂,方氏却是个聪明的。三房想要清泰平安,有些事,就不能让你三嫂为所欲为。你既然是永平侯夫人,心里就应该有个数才是。&rdo;然后坐直了身子,&ldo;我说的,你可明白?&rdo;听了太夫人一席话,再联想到之前太夫人的举动,十一娘有点明白。三夫人是个鸡毛蒜皮的事都斤斤计较,反在大事上看不清楚的人。和这样的人在一起过日子,你比她势弱,她要占便宜踩你两脚,你比她强势,她又要起妒嫉之心。你让着她,她会得寸进尺,你不让着她,她又怨怼生事。怎么也免不了磕磕碰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