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夫人也一直纳闷这桩婚事──消息来的突然,婚事定的急。老人家倾了身子,关切地道:&ldo;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你跟我说说?&rdo;三夫人自然不会像和三爷一样,有什么说什么了。她只说方县令的人品如何端方,三爷又是如何的仰慕。方夫人不放心丈夫,一年前带了儿女到任上照顾方县令的生活起居,自己又是如何偶尔看到方家大小姐,方家大小姐的相貌、学识又是如何的出众,方县令爱若珍宝,结果反把女儿的婚事给耽搁了。方夫人是如何的着急,自己又如何求的亲,最后两家又是如何商定婚事的一一说给了太夫人听。太夫人听着就捻了手里的沉香木佛珠。&ldo;方县令高堂可还健在?&rdo;这话问得大有讲究。一般的官宦人家,丈夫在外做官,通常都带小妾在于身边照生活起居,主母在家伺候公婆,教养子女。方夫人不放心丈夫去了任上,往浅里想,可以说是善妒,往深里想,可以说是不孝。三夫人听着一怔。她可不希望长媳以后在太夫人、婶娘面前抬不起头来。忙道:&ldo;方大人高堂健在,家里的事,由方大人的那位辞了官的大哥主持。方大人上任的时候,也带了小妾随身服侍。是去年春天,方大人受了风寒后没照顾好,卧病在c黄好几个月。方夫人这才千里迢迢带了儿女来看方大人。要不是方夫人带了药材从江南赶过来照顾,方大人差点辞官回乡了!&rdo;太夫人听脸色大霁,笑道:&ldo;这样看来,这方夫人倒是个遇事有主见的。&rdo;&ldo;可不是!&rdo;三夫人松了口气,笑道,&ldo;要不然,这婚事也不会定得这样急了──方夫人说,如今方大人已大好。她也可以安心回湖州,一心一意侍侯公婆。嫁了大小姐就要回湖州cao办二小姐的事了。&rdo;&ldo;就是那个成都知府的长子?&rdo;太夫人笑道。&ldo;是啊!&rdo;三夫人笑盈盈地点头,&ldo;方家的二小姐许配给了成都知府的长子。&rdo;她觉得方亲家那边都是进士,又都做着官,很有面子,满脸红光,&ldo;那成都知府不仅和方县令是同科,还是同乡。四年前就下了小定。要不是方夫人想先嫁长女,方家二小姐早就嫁了。&rdo;&ldo;方夫人怎么这么急?&rdo;太夫人笑道,&ldo;方家二小姐比大小姐小两岁,那今年也只有十四,还没及笄呢&rdo;说着,&ldo;噫&rdo;道:&ldo;不知道那成都知府的长子有多大了?&rdo;&ldo;今年十六岁!&rdo;三夫人笑道,&ldo;说起来年龄相差也不大。只是知府夫人想让点把媳妇娶进门,儿子也有个知冷知热的。媒人三天两头的来说,加之大小姐的婚事又定了下来,方夫人有些架不住了,只有答应了。不过,方夫人也说了,说是回去就cao办二小姐的婚事,这一来一往的,没有个三、两年的功夫也办不成!&rdo;&ldo;她们江南的规矩大!&rdo;太夫人说着,笑着望了十一娘,&ldo;有十里红妆的讲究。一家比一家场面大。嫁一个闺女,能把家里给嫁穷了。&rdo;话题就转到了各家的嫁婚排场上去了。十一娘惦记着谨哥儿,想找个机会告辞,偏偏太夫人谈兴正浓,不时和她搭上两句,她只好坐陪。期间三夫人提到请谁做媒人好,太夫人不待她话说话就推荐了黄三奶奶。三夫人想了想,黄三奶奶是永昌侯世子夫人,她去提亲,也不算ru没了儿子。而且黄三奶奶是有名的泼辣,比十一娘更投她的性子。等太夫人说到时候请徐令宜做媒人的时候,三夫人已经想通了。笑盈盈地应了,又千恩万谢地给太夫人行礼,讨了太夫人的欢喜,然后起身:&ldo;……既然是请了黄三奶奶去说媒,这媒人礼可不能缺。我这就去准备。下午就去趟永昌侯府。&rdo;太夫人笑着点头,待三夫人走后,让杜妈妈去永昌侯府带人信。留了十一娘说话。&ldo;我瞧着这件事只怕是有蹊跷。&rdo;太夫人遣了屋里服侍的,悄声道,&ldo;你想想,成都知府既然和方县令即是同科又是同乡,长子、长女的岁数相当,为何成都知府求娶二小姐而不是大小姐?还有方夫人,去年春天方县令生病时才带着子女到的方县令的任上,那位大小姐一直养在老家,老三媳妇又是个只知道看热闹的,到底怎样……&rdo;说着,眉头锁了起来,&ldo;勤哥儿毕竟是长孙,他这里要是出了纰漏,以后谆哥儿的媳妇进了门只怕有为难的时候。&rdo;这些都是猜测。他们连人都没有见到,现在说这些,也早了些。何况婚事已经定下了来,难道还退不成?那对女孩子的伤害有多大啊!&ldo;千里姻缘一线牵。&rdo;十一娘笑道,&ldo;这姻缘成不成,还要看八字合不合。说不定方家大小姐和成都知府的长公子的八字不合呢?要不然,这一个愁嫁,一个愁娶,不早不晚,就这么巧地碰到了一起。说不定这就是方家大小姐和我们勤哥儿的缘分呢!&rdo;太夫人半晌没有做声,只是轻轻地叹了口气。十一娘只好劝太夫人:&ldo;嫁到我们家,就是我们家的人。您见多识广,她要是有什么不对的,你时时提醒就是了。想当初,您要是不点拔我,我哪有今天!&rdo;一席话说的太夫人笑了起来。&ldo;千穿万穿,马屁不穿。&rdo;十一娘抿了嘴笑。巳正,黄三奶奶来了。她先去给太夫人请了安,欣然接受了说媒的事,然后越过三夫人,直接到了十一娘屋里。谨哥儿吃饱喝足地躺在云丝被里睡得正香,十一娘和顾妈妈一个坐在炕上,一个坐在炕边的锦杌上正给他做针线。&ldo;还以为你明天才来!&rdo;十一娘笑着请黄三奶奶到西次间临窗的大炕坐了,调侃道:&ldo;都说请媒请媒,姐姐倒好,不请自在。我们三嫂这个媒人可请对了。只是姐姐到时候可别连媒人礼也不要了!&rdo;黄三奶奶是个慡快人,也喜欢开这样的玩笑,觉得这样才叫亲近。十一娘以为她会辛辣地回自己几句,没想到她听了讪讪然地笑了笑,问起谨哥儿:&ldo;……睡着了?还是ru娘抱出去玩了?&rdo;语气还有些心不在焉。&ldo;睡着了!&rdo;十一娘笑着把小丫鬟奉的茶端到了黄三奶奶的面前,黄三奶奶接过茶盅喝了一口,也没有提出来见见谨哥儿,与平常的机灵大相径庭。十一娘暗暗称奇。就看见黄三奶奶深深地吸了口气,沉声道:&ldo;侯爷可在家?&rdo;醉翁之意不在酒!十一娘立刻意识到了黄三奶奶的来意。而以黄家和徐家的交情,不管黄三奶奶所求何事,只怕徐令宜都不会拒绝见她。&ldo;刚过完年,侯爷这几天正忙着外院的一些庶务。&rdo;她笑着,主动问起来,&ldo;姐姐问侯爷,可是找侯爷有什么事?&rdo;这件事说不定还要求十一娘在徐令宜面前说项……黄三奶奶脑子里念头一闪,就扫了屋子里的大丫鬟、小媳妇一眼。十一娘会意,遣了身边服侍的。&ldo;都是我们家那个不成气的!&rdo;黄三奶奶见屋里没了旁人,眼眶一湿,眼泪就落了下来,&ldo;急功近利,也不和人商量,如今出大事了……&rdo;永昌侯不善管理庶务,常常觉得焦头烂额,索性交给了世子。世子刚接手,想立威,就打起了江南河道的主道。建宁侯可能是从工部官吏那里听说了,派了管事主动来找永昌侯家的大总管,想从永昌侯家的石料场进石料。世子乐见其成。两家就这样含含糊糊地做起了生意。时间一长,不免有些应酬,渐渐熟了起来。前年腊月,有人通过永昌侯的幕僚求到世子爷的面前,以三百两黄金谋求户部掌管福建司郎中之职。世子就试着给建宁侯写了个条子。没想到,翻过年,这人就真的得了户部福建司郎中之职,世子爷就差人送了一百两黄金去杨家……&ldo;……太夫人大年初一派二夫人去报信,听了二夫人一席话,世子爷这才知道事态严峻。&rdo;黄三奶奶擦着眼角,&ldo;那条子,如今还在建宁侯手里。也不知道是存了下来还是随手放在了哪里。&rdo;说着,她压低了声音,&ldo;要真如二夫人所言,杨家被抄了……万一把世子爷写的那条子抄出来,或是有私帐上记了世子爷曾送过黄金给建宁侯……就是皇上看在黄家祖上劳苦功高的份上想饶侯爷一命,只怕那些御史也不会放过侯爷。世子爷长吁短叹,日日夜夜睡不着。又不敢跟侯爷说……世子爷思前想后,只有来求侯爷。可一想到自己干的那些事,又没脸来见侯爷。还是我说,我们两家本是通家之好,侯爷和世子爷从小一起长大,情同手足。就是再丢脸的事,在弟弟面前,有什么不好说的?世子爷听了脸涨得通红,就是不说话。我想着这种事宜早不宜迟,正好太夫人又差了婆子来让我给大少爷去说媒,想着太夫人待我没有见外,也就顾不得那些了,就这样闯到了妹妹这里来了。&rdo;她说着,携了十一娘的手,&ldo;好妹妹,你可要救救你这个伯伯,他要是有个三长两短的,我也不想活了&rdo;说完,掩面哭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