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突然下了圣旨,任命陶国威为征北将军,三日后率越州、赵州大营的十万大军北上,收复檀州、顺州。同时还有一道圣旨到了平西王府,任命宣和郡主蓝敏仪为监军,随军出征,代表朝廷协理军务、督察军队。有了圣旨还不够,蓝敏仪还需要一块“如朕亲临”的令牌。宣朝皇帝共有七玺,其一是传国玉玺,上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为历代王朝代代相传。其二为皇帝之玺、天子之玺,是皇帝自己贴身佩戴的印章,是身份的象征。另外四玺才是日常发布政令的凭证,由专门的官员保管,所以对于目前已经夺权把持朝政的荣韶凌来讲,下圣旨不难,但令牌却还在弘嘉帝手中。为了这块令牌,荣韶凌难得跑到父皇面前说了两句好话。他虽然夺权了,可也不能在明面上撕破脸,毕竟他主理政务,陛下有过口谕的,勉强算名正言顺。若是他派人去弘嘉帝那里偷令牌,日后史书上可不好看。“你不是向来主张‘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吗?不是说监军们在军队里没什么正面作用,只是去扯后腿的吗?”弘嘉帝身体还很虚弱,说话有气无力的,仍有闲心嘲讽儿子呢。荣韶凌不卑不亢,“父皇,万事都应以符合实际需求为要。自宁朝起,历朝皆任用宦官来作监军,因监军胡作非为所造成的惨败不计其数。故而我朝太宗皇帝设监军御史、督军御史。但御史毕竟是文官,不通军事,且文武不和,对将领的军令多有阻碍,贻误军机一事数不胜数。今番大军出征,主将与副将不和,两支队伍也多有摩擦,为防内部失和、争权夺利,故而儿臣命宣和做为监军。宣和上过战场又熟读兵书,家学渊源,对朝廷有忠义之心,对士兵有仁爱之心,自然知道这个监军该怎么当。”“你对宣和倒是信任!”提及战场惨败,提及两大营,弘嘉帝脸色又不太好了,没好气地说道。“宣和是儿臣的女儿,儿臣自然信任!”荣韶凌眼神冷淡地看向弘嘉帝,说出的话却很扎心。弘嘉帝一噎,他对女儿无所谓信任,因为女儿对他来讲可有可无,更多的是和亲的棋子。儿子他倒是重视一些,但他对儿子们也没有信任可言,谁都在盯着自己的位置,这个位置阻了他的亲情。他儿女成群,这个儿子只有一子一养女,却享受到了他从未有过的天伦之乐。连日的重病影响了弘嘉帝的心态,今早太医更是被逼出了实话,弘嘉帝至多不过一年的寿命了。本就消沉的弘嘉帝此时又遭受了荣韶凌的会心一击,突然之间灰了心,他做了几十年的皇帝,富有四海,可又怎么样呢?“罢了,孙喜,将令牌给襄王,再把那份圣旨拿上,宣三品以上官员至太和殿,当众宣读了,退下吧。”弘嘉帝有些颓然的摆摆手。荣韶凌眼神一变,他知道那份圣旨,是立他为太子的诏书,父皇写了有几日了,却不肯拿出来,如今这是时日无多,大彻大悟了?病重多日的皇帝突然下旨,着三品以上官员前往太和殿,群臣急惶惶而来,心中多有猜测。孙喜当众宣读了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承天之运,统御四海,凡军国重务,用人行政,不敢松懈。今朕年事渐高,虑及江山社稷之传承,当立太子,以承大统,继朕之志。朕之嫡皇子荣韶凌,天资聪颖,品行端正,仁孝友爱,深得朕心。于政事亦颇有见地,明辨是非,处之得当。今谨告天地,宗庙,社稷,授以册宝,立为皇太子,正位东宫,以重万年之统,以繁四海之心。朕疾患固久,思朝政不可一日懈怠,兹命皇太子持玺升太和殿,分理庶政,抚军监国。百司所奏之事,皆启皇太子决之。自即日起,朝野臣民,当恭敬侍奉,辅佐太子,共保社稷之安康。布告天下,咸使闻知。钦此!”“儿臣领旨谢恩,父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荣韶凌十分恭敬的叩头领旨,并没说什么场面话,如今的他已不需要说那些言不由衷的话了。襄王爷进宫求令牌,最后却是太子殿下带着令牌回来了。府内众人都在等着给他道喜呢,他摆摆手命人退下了,盼了那么多年的太子之位,真到手了也并不见多少惊喜,总之是一种很奇怪的感觉。金绾带着儿女将夫君迎进了前厅,荣韶凌随手将“如朕亲临”的令牌扔给了蓝敏仪,“拿去,有了它你的监军之行才能顺利。”蓝敏仪急忙伸手接住,这是能扔着玩儿的吗?她小心问道:“父王,您心情不好?”谁这么不长眼?得罪新鲜出炉的太子殿下。“就是啊?你到底怎么了?吓得孩子们都不敢给你道喜。”金绾有些嗔怪地推了推他的肩膀。荣晟泽赞同的点点头。“没有心情不好,只是有些不知道该怎么高兴了。”荣韶凌扯起嘴角笑了一下,不太走心。他如今心中五味杂陈,他从少年时开始争夺这个位置,争了二十来年,付出许多,失去许多,终于磨得父皇松了口,按说他本该仰天大笑的,可他笑不出来。“那就平常心对待好了,反正除了日后要搬去东宫住,对你也没多少其他变化。”金绾笑道。荣韶凌轻笑,笑容多了些真心实意,“母后也这么说,权力还是那些权力,责任还是那些责任,该办的事儿也还是那些。”:()宣和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