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成功的核心根本就不是画工故事,而是蓝海战略!
市场上只有我这一个卖家时——
我就是唯一!
当然了,如果仅仅只是蓝海战略,那华特-迪士尼也不会成为好莱坞众多资本争相模仿的对象,因为这种商业战略在十九世纪就已经存在了,而真正被他玩出花的,是他仅用了三年时间,打造出了世界上第一个饭圈,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位饭圈粉头!
在《威利汽船》大获成功后,一名名叫乔治-博格费尔特的纽约商人为了给自己的孩子圣诞礼物,向迪士尼片长购买了米奇和米妮形象在玩具、书籍、服装上的使用权。
这种情形,让华特-迪士尼瞧见了衍生品的商机。
可就在他把公司的动画形象授权给纽约的拜博-兰出版公司出版发行米奇的衍生品时,他忽然又发现,这种电影授权市场似乎没人做过啊!
这也是个蓝海市场啊!
于是乎,玛格丽特-温克勒的空白市场理论和她丈夫查尔斯-明兹的版权手段让华特-迪士尼再一次嗅到了商机,他准备自己做衍生品。
但因为他从未做过这一行,不敢轻易冒险,于是在和哥哥罗伊-迪士尼的商议下,两人想出了推销时的问卷调查,想要简单的摸一摸这个市场到底受不受欢迎。
而这一摸,就特码的摸出了营销学一套理论了!
当他们发现,五万份问卷调查中,竟然有超过百分之九十的孩子想要衍生品后,做动画卖商品,就成为了他们眼中的金山,而为了保证自己做出来的东西真的有人买,所以华特-迪士尼便想到了建群的方式,先拉拢粉丝,于是乎——
电影诞生以来,第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粉丝俱乐部出现了!
最令竞争对手懵哔的是,一九三一年,米奇俱乐部的付费会员就达到了一百万!
在那个电话都没普及,大多只靠书信交流的年代,这个数字堪称恐怖!
要知道,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甭管是哪个平台,都没人敢说自己能搞出一百万的付费活粉!而在一九三一年,从来没人做过这一套的迪士尼就已经成功了!
而在公司有一百万付费粉丝的情况下,电影只要好好做,那还怕没人买吗?
所以,狠抓作品质量,打造孩童喜欢的角色,从而将其吸纳进米奇俱乐部,然后在根据孩童们的口味,制作出相应的衍生品卖给他们,就成为了华特-迪士尼发掘的产业链。
从这时起,华特-迪士尼重新定义了电影。
它,成了广告。
而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婴儿潮随之来临时,发现乐园这个产业无人涉足的华特-迪士尼再一次的挥舞起蓝海市场的理论,将米奇俱乐部的千万付费会员全都转化成了乐园粉丝,至此,全世界所有娱乐公司都羡慕的产业链诞生了。
源头产品是电影,它存在的核心意义是广告;
衍生产品是乐园度假村,最主要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为源头产品进行推广宣传,做到资源互补,另一个则是实体变现,赚取利润;
接着便是品牌授权,和ip有关的一切都能卖。
通过这个循环,华特-迪士尼成功的将自己的动画王国变成了资本!
而在瞧见这一切后,时代华纳便收购了dc,想要复制这种成功,可惜——
女权的想法太超前了。
当然了,时代华纳的失败并不意味着华特-迪士尼的成功没法复制,因为在时代华纳错估市场的同时,就有两个人因为借鉴迪士尼的发展道路而到达了成功的彼岸。
那两个,就是乔治-卢卡斯和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在时代华纳收购dc之后,他们便把超人的制作推上了进程,而为了拿到这个项目,乔治-卢卡斯和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结伴拜访了超人的创始人马克斯-弗莱舍。
没错,就是那个被玛格丽特-温克勒推出来的马克斯-弗莱舍。
和当年夺走华特-迪士尼的幸运兔奥斯瓦尔德一样,马克斯-弗莱舍的大力水手和贝蒂娃娃也被玛格丽特-温克勒给夺走了,作为一个在生命末期依旧疯狂抗争,想要将自己创造出的孩子夺回来的老人,马克斯-弗莱舍给同族的后辈一个改变人身的建议——
除非迫不得已,别拍超人!
理由,其实很简单。
因为就算他们拍的在好,最后赚钱的也依旧是资本,而不是他们。
如果真的有制作特效的能力,那为什么不自己写个故事拍呢?
七十年代的特效,那就相当于三十年代华特-迪士尼搞出来的有声动画电影,如果他们真的有能力也有想法,那他们可以和华特-迪士尼那样,赌一把。
反正一无所有,输了也只不过是继续从零开始!
于是,《星球大战》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