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常浩南重生以前的航空系统,也是国外主流航空工业强国所采用的办法。
毕竟飞机设计和航设计本来就有不小区别,常浩南能无缝切换是因为他开了挂,不代表其它从业人员也需要这么干。
“后面还是可以完善一下这个思路……”常浩南从桌边扯过一张便笺纸,把这个想法写在了上面,然后继续写第二封建议书。
内容则是常浩南从过年那时候就开始考虑的重型模锻压机。
与之相关的基础研究课题可以直接放在973计划的框架之中,再把成果对接到精工计划里面。
正好他一个人在两边都能说上话。
实际上,在十号工程1oo1号原型机的机体生产过程中,132厂就已经把过去华夏航空工业常用的自由锻压工艺改为了模锻压工艺。
歼11的机体隔框目前还是由俄方提供,不过之前在三座门的庆功会上,6o1所就已经表示,他们和苏霍伊方面确定了将原来的拼焊法换成模锻压的改进思路,这样可以缩短不少生产工时,还可以给原本重的机体减轻一些重量。
但歼1o这个最大起飞重量2o吨的身板对于国内现有三万吨模锻压机来说基本就是极限,无论是歼11,还是未来的国产客机,亦或是火车上那位金桂提到的7oom水电机组,显然都需要更大体量的型号。
由于这些东西都已经在常浩南脑子里面转了无数个来回,因此他的思路倒是一直如同泉涌,一直到参照上面一封的格式准备写关键技术的时候,才终于卡住了。
重型模锻压机直接涉及到的第一个需求,就是那个多物理场仿真建模软件。
不过这倒是还好,只要把投资拉到,弄个初版出来用不了太长时间。
关键是常浩南手边的资料不够。
根据之前金桂的说法,青华大学在大约十年前曾经研过一款6。8万吨的重型模锻压机。
如果要从尽快完成项目的角度来看,那么以此为基础显然要比从零开始快得多。
6。8万吨虽然还算不上全球最大,但是就目前来看也绝对够用。
能早几年投产,这个诱惑显然比一个头衔要大得多。
再说前世那个8万吨的也早晚会被造出来。
只是常浩南不清楚,那款模锻压机的设计完成度到底如何,又是采用了什么样的技术路线。
青华大学并不是国防科工委系统内的高校,常浩南目前和那边唯一的交集就是之前有过一面之缘的魏永明,不过后者现在只是个硕士生,而且人应该还在盛京出差,恐怕帮不上什么忙。
以他如今的头衔,走官方途径函询问倒是可以,只是度太慢。
想到这里,常浩南拧上手中钢笔的盖子,给杜义山打去了一个电话。
后者作为资深院士,在青华总归应该是有熟人的。
我在书评区开了个参与帖赢起点币的活动,虽然是蚊子腿但大家还是可以参与一下,目前看来没几个人,几乎是点击就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