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点看小说网

八点看小说网>乾明 启牛 > 第 42 章(第1页)

第 42 章(第1页)

经过一日半的行进,刘恭带着乌泱泱一片的人马来到广州。

才扎下营,他未列整兵马,反倒私自离军送元内监回家,且身边只带了猎枭一人。

经过半个时辰的行车,三人来到了广州最富庶的环翠镇。此镇环绕一千亩碧湖而建,湖名曰碧波湖。因湖水翠绿清澈,形同翡翠,环翠镇也因此得名。

碧波湖支流繁多,贯通全郡各处,因而郡内农商富饶。而地处中央的环翠镇,自然也成了贸易中心,通商发达,久而久之酒肆、南北杂货、手艺店铺、精致小馆皆荟萃于此。

在环翠镇的东北角,曾有一处空置的数百亩大宅,原是当地盐商所居。后该盐商获罪家产充公,宅子便被官府对外售卖,然所需数百金绝非寻常人家所能承受,故而空置数年。

直至四五年前,宅子突然开始内外翻修,镇里的百姓皆好奇这座宅子的新主人是何方显贵。可直至宅子修好数年,也未见有人进出,只有几个奴仆模样的人,每月会进去打扫一次。

不过今日,这座宅子的新主人,终于来此光临了。

马车低调地停在宅院后门,二人依次下车后,刘恭走在最前推门而入,映入眼帘的是与周遭截然不同的繁华世界。

大门内,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近百亩的后花园,沿着园中小道而行,十步一株桃花,三步一棵兰草,花园中央则是上百棵红梅围成的梅林,正迎着寒风吐蕊芬芳。

池塘中,尽管荷叶凋零后的枯干显得有些突兀,不过数十条怡然自得的锦鲤却养得肥美,可见数年来养护得益。

可惜现下时值寒冬,除了梅香寒兰,只剩万籁俱寂。若待春日到来,这片丝毫不逊皇家园林的花园,不知会美到何番田地。

元内监贪婪地将眼前的一切刻入脑海,赞叹之语没有片刻停歇。

走了一柱香的功夫,二人才来到宅楼所在之处。

朱木搭建起的围廊,每一处雕花、每一丝纹理,都仿造皇宫的模样。

足有三丈高的祠堂气势恢宏,几案上的烛台熏香早已命人点燃,映得堂内金碧辉煌。层层叠叠的供台鳞次栉比,宛若千里云梯逐级而上。祠堂之内万事俱备,只待主家祖上牌位一一呈上。

院内的正厅同样气派非凡,悬梁离地面足有两丈许,厅内左右两侧整齐排列了八对案椅,靠墙的正座则用名贵楠木制成,尽管表面只刷了一层清漆,木质的色泽却比朱色油漆更加艳丽、柔顺。

刘恭带着元内监四处转了一圈,整座主人房整整有三十余间寝屋,围绕周边的厢房则有百余间,足以令五世同堂的大家族住得宽敞舒坦。

“元大人,小王为您准备的安居之所,可还满意?”

二人耗费了一个时辰,才将整个宅院逛了大半。刘恭见元内监的嘴角止不住上扬,于是得意地问道。

元内监转过身,朝刘恭深深地鞠躬行礼,“老奴在深宫服侍了快一辈子,日日观他人饮酒作乐,每每想到皇城一砖一瓦都归陛下所有,老奴辛苦一生到头来也不能为家人们带去什么,心中多少有些不是滋味。如今托恭王殿下的福,终能在暮年体会到自己做主的日子,有机会做个衣锦还乡之人,这辈子也算是没有白活。”

“元大人言重了。小王能有实力购下这处宅院,也多亏了您暗中协助。而现在,只差最后一步了,待您回京将诸事料理妥善,我就派人接您老母兄弟,还有义子等人来此团聚,安度晚年。”

元内监孩童时便入宫净身,无儿无女。好在他的两个兄弟家丁兴旺,于是两家各选了一个幼子认元内监作了义父,养在老夫人身边。

元内监一家出身寒微,人口却不少,一大家子十几口人,过去数十年仰仗元内监每月接济才能维持温饱。不过七年前,元内监每月送去的钱两比原先翻了几番,他的两个义子也由他资助搬出了老宅,自个儿立了门户。

所以尽管元内监与家人聚少离多,且一别往往便是数年,但全家老小对他却是颇为尊敬。哪怕相隔数百里,他们每月都有书信往来。

至于两位义子,更是对元内监感恩戴德。二人除了定期书信,告知内监家中近况,问候内监身体康否,每年佳节之前,还会特意去一两次京城,候着内监得空时在宫外小聚,给他瞧瞧孙辈。

只是宫规森严,内官认义子是不被准许的。所以无论是在信中,还是宫外面见之时,他们彼此间还是只以叔侄相称,生怕被有心之人捉住把柄。

或许正是源于对宫外家人的牵挂,原本全心全意扑在宋帝身上的元内监,在自己人到中年时渐渐生了私心。

不过,他偶尔擅自出宫面见义子的消息,经酒肆掌柜之口,传到了望月楼舞姬耳中;再借虞美娘之口,令恭王知晓了内监的这一命门。

于是,二人之间的合作,便从那时起,悄无声息地开始了。

元内监在尔虞我诈的深宫呆了数十年,精通口舌之道,最善害人于无形。同时,他身为宋帝最信赖的内官,总能最快知道几乎所有禀报给宋帝的一手消息。

刘恭与刘显恒的私交,在外人看来还算不错。七年前,兄弟二人暗中谋和,共同侵吞江州的税款。整桩事件的人手安排、交易往来皆由身在江州的刘显恒牵头操办,而心思更为细致缜密的刘恭,则会在细节处提供一些建议,替他留心京城风向,同时偶尔推荐人选。

多年来,并非没有官员向圣上检举江州税款的疑点,曾先后有过四个地方官员将折子成功呈到了宋帝面前。只是这些八品、九品县官递上去的文书,实在得不到宋帝的重视,况且所言又无实证,便皆被暂时搁置待日后商议。

而后过不了多少时日,上秉之人或因罪入狱,或离奇失踪,检举之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