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己的两名学生杨蒙和付恩卿寄予了深切的厚望。此二人虽性格迥异,但皆天资聪颖,聪慧过人。如今既已拜入自己门下,王珏便决心为他们精心谋划未来。他不愿看到自己的学生沦为那些只会穷经皓首、墨守成规的传统读书人,而是期望他们能在自己的教导下,逐渐培育出后世的科学观念。如此一来,他们不仅能够成为自己在探索与实践中的得力臂膀,更有望在各自擅长的领域中实现重大的突破与发展,为这世间带来不一样的智慧光芒。只是当下,王珏深感自身精力和水平有限,难以系统地将后世那浩如烟海的知识完整地传授给这两位学生。他所能做的,便是先将一些基础的原理与公式倾囊相授,至于更多的知识奥秘,只能依靠学生们自身的悟性与努力去挖掘探寻。为此,他才特意给两人布置了这一项特殊的作业,期望借此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发现的精神。王珏深知,若学生们长期对自己言听计从,甚至陷入盲目崇拜的境地,那绝非他所期望的教育成果。他希望学生们能够拥有自己的见解,敢于质疑,在求知的道路上勇往直前,如同在未知的海洋中破浪前行的船只,去发现那些隐藏在知识深处的璀璨明珠。这段时日,王珏全身心地投入到炼制煤焦油和制作双金属温度计的繁杂事务之中,日夜操劳,身心俱疲。如今,煤焦油的炼制总算初现规模,具备了一定扩大生产的条件。王珏思索再三,决定将后续招收人手、设备安装以及生产等具体事宜全权交予二狗处理。而对于沥青的制作,他则暂且搁置一旁,毕竟凡事皆需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否则极有可能顾此失彼,影响整个大局。时光匆匆,一番忙碌过后,已然是二月天。王珏决定给自己放个短暂的假期,稍作休憩。一方面,他深知即将面临饥荒的严峻考验,必须养精蓄锐,以便在赈灾之时能够全力以赴,为受灾的百姓贡献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他也需要静下心来,重新审视并调整未来的发展规划,确保每一步都能走得坚实而稳健。在煤焦油工坊的建设如火如荼进行之际,王珏在家中也未懈怠。他在思索着煤焦油的销路问题。他深知,一旦西山的工坊能够大量炼制出煤焦油,那么如何将其推向市场便成为了关键所在。炼制煤焦油所剩余的焦炭,自然可以与董宁那边的焦炭一同销售,这倒无需过多担忧。而对于煤焦油本身,王珏敏锐地察觉到了其中蕴含的巨大商机。如今朱棣已将北平改为北京,想必接下来定会大兴土木,全力建设这座未来的都城,甚至日后那宏伟壮丽的紫禁城也将拔地而起。在这大规模的建设过程中,煤焦油作为一种极为出色的木材防腐材料,其需求量必然会与日俱增。再者,倘若日后开海禁,造船业必将蓬勃发展,而煤焦油在船舶建造中的应用也是不可或缺的。如此种种,都让煤焦油拥有了极为广阔的应用空间,只要能够妥善经营,必能在这时代的浪潮中占据一席之地。不仅如此,煤焦油还可用于制作炭黑,进而制墨。这种由煤焦油制成的墨,具有粘接性强且具备一定防水性的显着优点,更为关键的是其成本低廉,这对于文化事业的发展无疑是一大助力。王珏不禁畅想,是否能够与二狗商议开办一家制墨工坊。然而,王珏也清楚地认识到,短期内想要大量消耗煤焦油,仅靠制墨工坊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他又将目光投向了蜂窝煤的制作领域。王珏想到,或许可以用煤焦油来代替黏土制作蜂窝煤。尽管煤焦油中含有有害物质,不适用于寻常百姓家的取暖与烹饪,但在锻造坊和陶瓷窑炉等工业生产场所,却能够发挥其独特的作用。此外,王珏还知晓煤焦油在医疗领域亦有一定的用途,它能够治疗某些皮肤病。听闻朱高煦胸前腋下有“龙鳞”的传闻,王珏不禁暗自揣测,这或许是牛皮癣之类的皮肤病。煤焦油本可用于治疗,但考虑到“龙鳞”这一说法在当下的政治环境中对朱高煦夺嫡具有极为重要的舆论支持作用,他恐怕不会轻易应允使用煤焦油去除这一所谓的“祥瑞之兆”。此事只能暂且搁置,日后再做定夺。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王珏已然恢复了精力,同时也为煤焦油的销路做好了详尽的规划。他深知,若想让煤焦油产业得到长远的发展,离不开官方的支持与合作。于是,他决定前往拜见朱高炽,与其商议煤焦油相关事宜,并顺便打听饥荒的具体情况,看看自己能否在这艰难时刻为百姓出一份力。正巧此时,世子府派人传信,称朱高炽召集众人议事,王珏不敢有丝毫耽搁,赶忙前往世子府。抵达世子府时,其他人尚未到来,王珏便趁机先向朱高炽详细说明了煤焦油的用途以及自己的想法。朱高炽对于王珏的建议深以为然,并未提出异议,而是直接授权王珏派人与西山那边洽谈合作的具体细节。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他还明确表示,日后的土木建设中,煤焦油将作为木材防腐的重要材料得以广泛应用。待众人齐聚,朱高炽便直奔主题,脸上满是忧虑之色。他沉重地开口道:“孤近日收到消息,山东、河南、凤阳、淮安等地已然爆发饥荒,百姓食不果腹,饿殍遍野,地方官员已将此事紧急上报朝廷。幸得我等此前早有防备,故而北京暂时受到饥荒的波及尚不明显。然而,其他几处灾区的情况却不容乐观。若饥荒持续蔓延,恐怕将会滋生无数流民,届时农耕生产将无法正常进行,甚至极有可能蔓延至北京等地。诸位皆是有识之士,可有何良策以解这燃眉之急?还望诸位畅所欲言,孤将一一整理,上书父皇以供参考。”郭姿沉思片刻,率先发言道:“世子不必过于担忧。此前世子已上书陛下,朝廷那边想必早已有所准备,估计此刻已经开始从附近地区调集粮食以进行赈灾,同时也会减免受灾地方的赋税。我等所能做的,一方面是要全力稳固北京的局势,确保北京不受饥荒影响过大;另一方面,则要尽可能地安置各地逃难而来的难民,给予他们基本的生活保障。”朱高炽微微点头,目光转而投向王珏,问道:“你有何见解?”王珏恭敬地躬身行礼,然后说道:“世子,朝廷在赈灾过程中,不仅要调集粮食,还需稳定民心,确保春耕能够顺利进行。若灾情愈发严重,朝廷还需为受灾地区的农民提供种子、农具等物资,鼓励他们开荒拓土,如此方能保证秋粮得以丰收,从而缓解粮食短缺的困境。此外,各地官府还需加强管理,防止百姓因饥荒难耐而食用种子。北京这边,可视情况适量吸收灾区的一些难民,为他们提供一个安身之所。同时,各地官府也可效仿北京,对道路、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进行修缮建设,采用以工代赈的方式,既能解决部分难民的就业问题,又能防止旱涝等自然灾害导致粮食进一步减产,加重灾情。”朱高炽闻言,不禁长叹了一口气,无奈地说道:“孤之前上书父皇时,已将这些措施详细地写在奏折之上,只是如今最为担心的,便是朝廷一时间能够调集的粮食数量有限,难以满足赈灾的庞大需求啊。”王珏脑海中突然灵光一闪,想起了前世所知晓的北宋范仲淹调节粮价的独特方法,于是向朱高炽进谏道:“世子若是忧虑朝廷赈灾粮食不足,或许可以尝试借鉴北宋范仲淹的法子。”朱高炽眼珠一转,他熟读经史,自然知晓这一典故。思索片刻后说道:“你是说先让官府控制粮食,营造出粮食短缺的假象,从而哄抬粮价。待各地粮商见利纷纷向灾区运粮之后,再开仓低价放粮,如此一来,粮商无利可图,便只能低价售卖粮食?”王珏点头称是:“正是如此。如此操作,便可吸引大量粮食运往灾区。虽说不能即刻解决燃眉之急,但却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灾区的粮食需求,缓解灾情的恶化。”朱高炽微微皱眉,转头向道衍问道:“大师以为此策如何?”道衍面色凝重,严肃地说道:“此策看似可行,实则暗藏风险。其一,此方法短时间内难以见到成效,难以迅速缓解灾区的饥荒状况;其二,这些受灾地区历经战火洗礼,本就人心惶惶,若再采用此等手段,极有可能引发百姓民怨沸腾,从而滋生变故,导致局势失控。依老衲之见,如今当务之急,乃是朝廷尽快调拨粮食,进行合理分配,并广泛设立粥厂,以救济灾民。或者另寻其他可替代粮食的果腹之物,以解燃眉之急。”王珏听了师傅的话,心中虽觉道衍所言有一定道理,思索片刻后,立即补充道:“世子,或许还可以谏言陛下开放海禁。令沿海地区的官府和渔民出海捕鱼,如此一来,既能增加食物的来源,缓解灾区的粮食压力;另一方面,世子还可上书朝廷,向沿海灾区传授制硝石之法。调配硝石和棉花,再以硝石制冰,用棉花和冰块制成保温箱,将鱼虾贝类运往内地,利用此保鲜之法,可延长鱼虾贝类的保鲜时间,从而将其运往灾区,缓解灾情。”朱高炽闻言,眉头皱得更紧了。他深知海禁政策乃是高祖为防患倭寇侵扰,防止沿海势力与外族勾结而订立的,且这一政策也是为了保障沿海地区的农业发展。如今想要全面开放海禁,绝非易事。他沉思良久后说道:“此海禁之策涉及诸多方面,不可轻易更改。这样吧,孤稍后上书父皇,若灾情严重,粮食短缺难以解决,便让沿海官府派出官船出海捕鱼,再采用你那保鲜之法,将鱼虾贝类运往各地灾区,以缓解灾情。”王珏默默点头,他也明白在当下的形势下,能够做到这一步已实属不易。老朱所订立的海禁政策,一方面固然是为了保护百姓,维持境内的安定;另一方面,也是深受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即便朱棣日后开了海禁,对于寻常百姓而言,想要出海打渔也依然困难重重。王珏心中默默祈祷,只盼这场饥荒能够早日过去,不要再有天灾人祸降临,让这些本就受苦受难的百姓能够免受更多的磨难。:()穿越大明,从靖难之役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