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点看小说网

八点看小说网>三国在下张绣有何贵干TXT > 第483章 各方反应(第1页)

第483章 各方反应(第1页)

众所周知,高干和荀彧的段位差距极大,中间至少差了三四个袁尚。所以尽管高干想要明守壶关,暗抢邺城,然而他的行动却被留守荀彧的早早识破,最终以失败告终。与此同时,刚刚收拾了乌桓势力的曹操得到消息,立刻命徐晃和于禁率军先行一步,前往征讨高干。这两个人高干连一个都打不过,更不用说此时二人齐至了。结果高干被打的连连败退,眼看着就要不行了。关键时刻,诸葛亮安排的赵云和黄忠及时率部赶到。徐晃和于禁对付高干手拿把攥,但遇上赵云和黄忠立刻就不行了。更何况赵云和黄忠用兵老到,刚来就打了一波快攻。在连斩数将以后瞬间逆转局势,总算是协助高干守住了壶关。高干见状自是大喜过望。眼见徐晃跟于禁久攻未下,便趁着这个机会再度分兵去攻邺城。赵云和黄忠劝之不住,只能任由他去了。可惜在荀彧的主持下,邺城始终是固若金汤,不得攻克。高干纵然心中焦急万分,亦是无计可施。就这样又拖延了一段时间,曹操终于自前线返回,亲率大军征讨壶关。赵云和黄忠一商量,觉得他们不能留在这里跟曹操硬拼了。否则一旦被曹军堵上,就算想走也走不了了。反正他们帮高干守壶关的这段时间已经算是拖延了曹操的脚步,如今既然守不住,索性最后再干一波大的就撤!两人皆是艺高人大胆,决定以后干脆主动出城,趁曹操立足未稳,在半道给了他一次奇袭。曹操也没想到赵云和黄忠以少打多,居然还会这么刚。一时不察,顿时吃了点小亏。不过曹军毕竟是新胜之师,又是远道而来、锐气正盛,所以在曹操的主持下很快就调整了过来。赵云和黄忠见事不可为,也觉得只能帮高干到这里,于是不再犹豫,果断撤退。曹操本想趁机拿下赵云和黄忠这支人马,但又担心诸葛亮安排了伏兵。毕竟这种事情发生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再加上此时他的主要任务打败高干势力,拿下并州平定河北,所以在仔细斟酌一番后,最终还是放任赵云和黄忠离去。至此,张绣当年留在河北的几路人马全部离开,这也代表着他正式放弃了河北。他跟曹操即将从战略相持转到了下一阶段。高干得知赵云和黄忠撤了,顿时就慌了。毕竟之前他在是赵云和黄忠的帮助下才能守得住壶关。此刻曹操亲率大军赶来并州,再加上原本被赵云和黄忠挡住的徐晃跟于禁军,他自料兵势上不能相抗衡,遂主动撤出壶关城。接下来就没什么好说的了。高干以一州之力无论如何都不是已经彻底拿下了冀、幽、青三州的曹操对手。哪怕赵云和黄忠已经尽力给他创造出了条件,哪怕他主动撤出壶关,没有落入曹操包围,哪怕他在后续的中超常发挥。可惜的是对于高干而言,敌人实在太强大了,他挣扎了几下,最终还是没能挺过去。当然,曹操平并州的过程说起来就几句话,其实还是花了一个多月——哪怕在赵云和黄忠离开以后诸事顺利,没有再遇到什么意外。高干一死,原本活动于太行山一带的黑山军头目张燕眼看袁家势力彻底覆灭,干脆也投降了曹操。至此,曹操先后平定冀、青、幽、并四州,基本上一统北方。之所以说基本,是因为此时还有河内太守张杨和西凉势力的存在。先说张杨。这个原本在历史上就应该早早死亡的人物因为张绣的原因一直苟到了现在。只是随着曹操平定河北全境,他的处境也变得不妙起来。因为河内郡恰好位于并州南部,洛阳之北。曹操现在控制的地盘已经完全将他包围。张杨一看情况不妙,知道曹操不会放过这块肥肉的他果断放弃河内,率大军南下,投奔张绣。他这种壮士断腕的行为大大出乎了曹操的预料。要知道张杨盘桓河内十多年,可以说是把这片区域经营的针插不进。便是曹操想要将它拿下,没有小半年是不可能的。曹操心里也早就做好了要啃这块硬骨头的准备。万万没想到,张杨竟然能够狠下心来舍弃自己十多年的基业。这份决心着实令人动容。他却不知道,张杨之所以这么果断,是因为他早早就收到了张绣的亲笔信。其中的一句话深深打动了他:“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所以张杨一看情况不对,毫不犹豫就撤了。然而曹操却不愿意放过他。毕竟张杨算得上是张绣的铁杆支持者,再加上他的声望不低,一旦让他投了张绣,说是如虎添翼也不为过。曹操安排了曹家兄弟和夏侯兄弟去追赶张杨,绝对称得上是足够重视了。,!然而令人意外的是这四人还是失败了。因为先前从幽州奔路而逃就销声匿迹的吕布居然莫名其妙的出现在了河内。曹家兄弟和夏侯兄弟虽然很勇,但面对天下无敌的吕布顿时也没了脾气,数次交手不胜,只能眼睁睁看着他跟张杨离开。原来当初吕布杀死吕家兄弟,从幽州夺路而逃以后,便发现这偌大的河北竟然再无他的安身之处。其实吕布原本也想过要投靠曹操,还派人去找了袁术。然而袁术却表示除非你能把女儿先送过来,否则这件事情免谈。得到这个回复的吕布顿时就被激怒了。袁术这种做法简直跟当初他在徐州被围时如出一辙。这让他感觉自己就是虎落平阳被犬欺。此时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三个选择:第一,越过袁术这个落井下石的卑鄙小人,直接降了曹操。但他思来想去,还是放弃了了这个念头。如果是当年的徐州之战,他还是愿意向曹操投降的。甚至连台词都想好了,“明公所患,不过于布;布今已服矣。公为大将,布副之,天下不难定也。”然而如今时过境迁,吕布的心态也产生了变化。如今再要让他向曹操这种人投降,他是做不到了,曹操也未必肯答应。就算是曹操真的答应了,比他先降的袁术肯定也会在暗中下绊子。所以还是算了吧。第二条路就是投降张绣。说起来,自打当初张绣亲自来到河北劫走了袁熙的未婚妻甄氏以后,吕布就跟张绣一直都是半个同盟关系。甚至就在不久之前,他还想着让田丰来做自己的军师。可谁曾想诸葛亮居然强行把他给要走了。不过也正因为他及时放手,倒也没有破坏他跟张绣的关系。再加上放眼如今天下,还能够有所作为的诸侯已经不多了,张绣正好是其中之一。所以投奔张绣其实也是一个蛮不错的选择。如果是当年的徐州之战,他还是愿意向张绣投降的。甚至连台词都想好了,“明公所患,不过于布;布今已服矣。公为大将,布副之,天下不难定也。”然而如今时过境迁,吕布的心态也产生了变化。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岂可郁郁久居人下!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但是吕布的潜意识告诉他自己,一旦真的投降了张绣,那么他这辈子就真的只能当张绣麾下的大将,再也不会被人称为主公了。所以张绣看似很美,其实也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最终吕布还是选择了第三条路——投张杨。说起张杨,吕布觉得他是此世除了家人之外对自己最好的人了。当初从长安逃出来的时候就蒙受他的照顾。后来在徐州被曹操围攻的时候,也是张杨不顾风险,出兵东市,与他遥相响应。徐州之后,他亦是曾想着去投奔张杨,可终究还是因为不好意思做罢了。如今走投无路,他便又想到了这个好人。这一次,他终于放下了自己的矜持,偷偷摸摸来投张杨。然而吕布万万没想到,他刚刚来到河内,屁股还没坐热,就被张杨告知要去投张绣了。吕布:( ̄︿ ̄)如果不是听张杨仔细分析了敌情,吕布甚至都要认为自己是被针对了。正巧在这个时候,曹洪、曹仁和夏侯惇、夏侯渊这两对族兄弟追了过来。于是他们自然而然就被当成了出气筒。暴怒状态的吕布以一敌四,当场将四人打得生活不能自理。如果不是几人的副将和一众士卒拼死相救,恐怕盲夏侯都要当场去世。即便如此,四人也是各自身负重伤。四人的副将更是被吕布全部斩杀。这一刻,曹军终于回忆起了当年被吕布支配的恐怖。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吕布天下无敌!不过纵然打退了曹家兄弟和夏侯兄弟,张杨和吕布依旧没有办法跟不断赶来的曹操大军硬拼。在这种情况下,没了主意的吕布在张杨的劝说下,最终还是和他一同去了荆州。先有个安稳的落脚地,至于投不投张绣回头再说。不曾想等他们到达荆州以后,张绣已经接到圣旨离开了。好在诸葛亮也已经回到了荆州,当即代张绣将两人安顿下来,等到张绣返回荆州再议其他。说完张杨,就轮到了西凉的韩遂和马腾势力。张杨只有一郡之地,面对如今强势的曹操当然是没有办法。然而西凉却不同了。凉州共12郡40余万人品,称得上是地广人稀。不但人少,还很穷。然而由于它地处汉、羌边界,民风剽悍,士卒悍不畏死。自古以来,凉州精骑便横行天下,史称“凉州大马,横行天下”。至于凉州本身更是素有“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之重地之称。所以真要说起来,占据着凉州的韩遂跟马腾还是可以跟曹操叫板的。,!然而此时的曹操就仿佛是官渡之战的袁绍一般,也不知道是不是主角光环发生了转移,就连上天都在帮他。就在曹操跟张绣、袁绍交战的这段时间,原本都已经结为异父异母亲兄弟的马腾和韩遂突然反目,也开始连年交战。这样一来,他们自是无暇东顾。反倒是曹操派出了钟繇前去劝和,以怀柔政策安抚二人。他以朝廷的名义封马腾为征南将军、韩遂为征西将军,还允许他们辟召掾属。这个嘉奖算是给两人各给了一颗甜枣。表面上看,曹操是想让两人和好。实际上他巴不得两人往死里打,最好一方的势力把另一方灭了才好。所以在不久之后,他再封马腾为前将军,假节,封槐里侯。此时曹操的目的已经很明显了。就是拉拢马腾,藉此分化韩、马二人。这是阳谋。关键是这事还让他做成了!正因如此,所以曹操自己都觉得上天都在眷顾他。在顺利的平定了乌桓势力以后,曹操又接受了郭嘉的建议,下令钟繇劝说马腾放弃部队入朝为官。这件事情让马腾一度产生了犹豫。他担心自己一旦入朝,就会失去自由,从此为人所制。然而,迫于挟新胜之师的曹操压力,马腾最终还是答应了下来。马腾入朝后,曹操对他倒还算是不错,拜为卫尉。东汉官制中,卫尉为九卿之一,为统率卫士守卫宫禁之官。下设北宫、南宫卫士令,以分管南北宫,省去旅贲令。所以单这一点来看,曹操还是很慷慨的。除此之外,他还封马腾的两个儿子马休为奉车都尉,马铁为骑都尉,同其余家属徙往邺城。只让其另一子马超留守凉州,拜偏将军、都亭侯,统领马腾的部队,割据原来马家势力所在的“三辅”,依旧屯兵于槐里。马腾入朝为官,其子马超代替马腾和韩遂臣服朝廷,整个北方也算是被曹操所统一。历史就是这么奇妙。在没有穿越者张绣的那个世界里,曹操平定河北耗费了整整七年的岁月。如今这个世界有了穿越者张绣,曹操依旧还是用了七年的时间平定了河北。这一年,曹操五十四岁。可以说,从官渡之战的胜利到统一北方,曹操度过了他人生最充实的一段黄金时代。这一年,张绣同样也是收获不少。虽然没能把曹操继续拖在河北,但他终究是赶在曹操平定河北之前提前一步拿下了荆州,并且将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样一来,占有整个荆州的张绣也算是拥有了能够叫板统一北方的曹操的实力。比起历史上的刘备开局不知道好了多少。虽说称不上天胡,却也已经够的上天听了。根据张绣的情报部队传来的消息,回到邺城以后的曹操已经开始兴造人工湖玄武池。毫无疑问,人家这是在准备训练水军,明摆着就是冲着自己来的。不过张绣也不虚他。正好这一次刘协也召见了江东孙吴势力,张绣便想趁这个机会正好跟孙家谈谈结盟的事情。只是让张绣觉得可惜的是,这次来许都的人是孙权而不是孙策。如果来的是孙策,几碗酒下去,张绣保证他拍着胸膛跟自己结盟,共抗曹操。换成孙权的话,恐怕就要麻烦一些了。当然,也仅仅只是麻烦一些罢了。毕竟如今江东的话事人还是孙策。想到这里,张绣愈发觉得自己当初救下孙策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否则江东的话事人换成孙权的话,面对眼下这个局面,他十有八九不会跟自己结盟。毕竟自己比起历史上的皇叔强太多了。历史上的孙刘联军,江东军占据着主导地位,所以孙权并不担心战后的利益分配事宜。然而现在张孙联军的话,占主导地位的毫无疑问会是张绣。特别是在张绣拿下荆州以后,他的优势就更加明显了。这样一对比,孙策越发显得比之孙权香了。所以此刻听到刘协问起,张绣便开门见山地说出了早就想好的说辞:“国家有所不知,曹贼如今已经返回邺城,大兴土木,目前正在开辟玄武池,显然是欲训练水军。”听到张绣随口说出“曹贼”二字,刘协和吴匡对望一眼,目光中皆是露出一抹喜色。他们知道张绣跟曹操不对付,却没想到张绣竟会直接把这件事情摆到台面上。这样一来,对于刘协自然是一件好事。“确有此事”,刘协点了点头,“朕还听闻他还兴建了铜雀台……”铜雀台?张绣闻言不禁一怔。这件事情他还真不知道。注意到张绣的表情,刘协又说得更详细了些。虽然叫做铜雀台,但真正名称其实是铜雀三台,即铜雀台,金虎台和冰井台。因为受到了杜牧那首《赤壁》的影响,张绣一直以为铜雀台就是用来搞娱乐的。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但听完了刘协的解释,张绣这才恍然大悟。曹操之所以会修建铜雀台,主要有政治、军事、文娱三方面的原因。军事作用最好理解,就是为了储备物资,打造防守用的堡垒。铜雀三台和玄武池同时兴建,因为位于城中且比较高,所以也可以充当军事指挥之所。政治作用才是真正体现了曹操的野心。自古以来就有轩辕台、帝尧台、帝舜台。夏有璇台、钧台,殷有鹿台、南单台,周有灵台、重碧台,秦有章台、凤凰台、望海台、琅琊台。到了两汉时期,西汉有柏梁台、渐台、神明台、八风台、思子台,东汉有云台。曹操如今兴建铜雀三台,他是想干什么?要知道东汉着名经学大师许慎曾在《五经异义》中说过:天子有三台:灵台,以观天文。时台,以观四时、施化。囿台,以观鸟兽鱼鳖。诸侯卑,不得观天文,无灵台,但有时台、囿台也。这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筑造三台是天子的特权,诸侯地位低下,只能建造二台。如今曹操身为汉臣却准备筑造三台,在想什么已经不言而喻了。正因如此,刘协在得到消息以后才会迫不及待的召见张绣、刘备、孙策三人。因为他已经感觉到,曹操这次前往邺城以后,想要自立的想法越来越明显了。恐怕将来三台建成,他就要图穷匕见了。除去政治和军事方面的作用之外,铜雀台最后才是文娱设施。因为曹操已经下定决心,要把邺城打造成北方的文化中心,所以铜雀台在非战之时就会对着名的文豪才子开放,供文人墨客在此娱乐,吟诗作句,也算是促进了文化的发展。毕竟曹操也是当代着名的文学家。至于到底有没有“铜雀春深锁二乔”,刘协表示“他不好说”。刘协觉得不好说,但凭借着张绣对曹贼的了解,他觉得这件事情十有八九是有的。特别是在大桥和小桥嫁给自己以后。总之,既然曹操想要兴兵南下,以张绣的性格自然是决定要跟他大干一场。对此刘协自是求之不得。在他看来,曹操败得越惨,他对朝堂的控制力度就越弱。那样一来自己的机会也就越大了。张绣则是笑而不语。一方通行那句话怎么说的来着?“即便我真的变弱了,但那也不代表你变强了!”此时此刻,张绣真的很想给刘协说上一句“人,一定要靠自己!”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是没有好结果的。不过这话不太好说。毕竟张绣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匡扶汉室”的状态。接下来三人又就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一番畅想。张绣有保留的说出了一些自己的打算,顿时让刘协和吴匡欣喜之极,更是对他信心大增。可惜刘协毕竟是当今天子,出宫待的时间不能太久。所以尽管还想多跟张绣聊聊,但最终还是依依不舍地返回皇宫。由于在张绣身上消耗的时间太长,今天也没有办法再见刘备,只能改天再挑时间了。刘协在心里默默说着,皇叔莫要怪朕。等吴匡送走刘协再回来,便笑着对张绣说道:“宣威侯,没想到陛下竟对你这般信任,倒叫某都有些嫉妒了。”:()三国:在下张绣,有何贵干?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