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两位谋臣“卿虽年未弱冠,然才华横溢,深得吾心,故吾今欲用汝军中谋士,君意下如何?”曹操这句话一说,满朝文武皆是大吃一惊。这是公然挖张绣的墙脚啊!“贼子敢尔!”原本自始至终一言不发的赵云闻言,双目寒光一闪,当即向前迈出一步。上朝是不允许携带武器的。即便如此,赤手空拳的赵云只是向前迈出了一步,附近几人便感觉一股威压扑面而来。曹操首当其冲,自然感受最深。他当初在汝南的时候就已经亲眼见过赵云的勇猛,但直到此时此刻,他却发现自己还是低估了张绣这位师弟的厉害。因为直面赵云的他几乎都要喘不过气来。曹操毫不怀疑,此时的赵云若想杀死自己,简直如同探囊取物。但他同样也知道,赵云是绝对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对自己出手。这时负责礼仪的官员立刻开口呵斥:“赵云,汝殿前失仪!还不速速退下!”诸葛亮也伸手拉了赵云一把。赵云回过头来,看到诸葛亮的眼神,便重新退到诸葛亮身旁。但一双眼睛却依旧牢牢盯着曹操。诸葛亮则是缓缓开口,“亮多谢司空厚爱,不知司空可否听我一言?”曹操有些意外,看了眼前的少年一眼,好奇地问道:“请讲。”只听诸葛亮一字一句地说道:“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曹公虽贵为司空,却为乱世奸雄,实非亮之明主。”曹操顿时就不说话了。诸葛亮明摆着是说他不如张绣。许劭对曹操的评价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对张绣的评价却是“一时之雄,虽乱世可安”。毫无疑问,如今当属乱世。两人的境界自是高下立判。“好胆量!”曹操不怒反笑,“汝年纪轻轻,不知世道险恶,就不怕吾杀了你吗?”听到曹操在朝堂之下公然威胁要杀人,众人虽然愤怒,却也无可奈何。因为如今的诸葛亮只是一介平民。曹操位列当朝三公,开口威胁一个平民根本不算什么大事。如果不是因为诸葛亮是被张绣派来送传国玉玺的使者,换个场合就算把人杀了都没事。“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殒……”诸葛亮盯着曹操,哂然一笑,“……名可垂于竹帛也。”浑然没有把曹操的威胁放在心上。诸葛亮的这副姿态让曹操再一次感慨起他的胆量。曹操原本就不是真的想挖张绣墙脚。毕竟此时诸葛亮的才华并没有展现出来。或者说,他展现出来的才华没有引起曹操足够的重视。曹操之所以会这么说,纯粹只是为了恶心张绣罢了。如今见诸葛亮并不买账,他便转向刘协,给出了自己拒绝给张绣拜将封侯的理由:“张绣打败袁术,夺回传国玉玺,有功于社稷。然其却不能擒获袁术,便是未尽全功。假以时日,此贼北上投奔袁绍,若二人协力,恐成心腹大患。是以国家赏赐过重,某以为不妥。”众人一听便皱起了眉头。曹操这就是在鸡蛋里挑骨头。如今的袁术已经是丧家之犬,地盘丢了,玉玺没了,就算真的跑了恐怕也没有几个人愿意再追随他。再说张绣的战报里只说袁术失踪,搞不好在大战中被杀了也有可能。所以袁术的下落已经难以再影响大局。但曹操的话也不是没有道理。主要是如今虽然已是群雄并起的局势,但袁术却是唯一一个僭称帝号的人。如果让他就这样公然在外晃来晃去,的确有损朝廷那本来就不多的颜面。众人面面相觑,一时不知应该做何表态。此时孔融勇敢地站了出来,当众反驳道:“曹公所言差矣!袁绍与袁术虽为兄弟,却非一路之人。绍乃朝廷亲封大将军,若袁术当真投之,朝廷亦可令其交出袁术。至于寿春大战,张绣以少胜多,又夺回传国玉玺,已是不易,又岂能因此削减奖赏?”不少人听到孔融这话暗暗点头。曹操刚刚只是起了个头,此时自然不会继续亲自下场跟孔融争辩,自有荀彧出列:“此举并非削减奖赏,赏罚原本便理应分明,有功当赏,有过当罚。”孔融冷笑一声:“难道在尚书令看来,张将军大败袁术,夺回传国玉玺反倒是有过了?”荀彧心平气和:“败袁术,夺玉玺为功,跑了袁术是为过。”孔融怒道:“你这是强词夺理!”荀彧笑道:“彧这是以理服人。”“呵呵,若论以理服人,何人比我更懂?”“事实胜于雄辩。”眼见两人谁都说服不了谁,且有越争越凶之势,曹操终于说话了,并且一开口就是一锤定音之势:,!“朝堂之上如此争执不休,成何体统,此事容后再议。”孔融见再这样争执下去的确不是办法,朝堂之上又再无他人应援,也只能就此做罢。但他也暗暗打定主意,等今日下朝之后就联络其他人,务必要帮张绣把这件事情办成。相比于愤怒的孔融,诸葛亮倒是显得很淡定,平静地和赵云一起离开。临行之前又看了看刚刚和孔融争辩的荀彧一眼。正好荀彧也望了过来。原本历史上曹魏和蜀汉的首席谋臣就这样毫无预兆的相互对视,两人目光交错,均是一阵恍惚。“岂有此理,当真是岂有此理!”孔融回到府中也不避讳,当着赵云和诸葛亮的面就破口大骂起来:“曹贼因私废公,简直无耻之尤!子龙、孔明,你们莫要担心,融定能说服陛下,拜张将军为扬州牧。”赵云点了点头表示感谢,诸葛亮则是微笑着摇了摇头。孔融见状不悦道:“孔明这是何意?莫非不是相信在下?”“非不信文举,只是亮今日观之,满朝之中非操宗族,便是出其门下,又有谁肯尽忠讨贼?”诸葛亮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所在,孔融当即一怔。他思虑片刻,缓缓开口:“孔明之言有理,若成此事,非国戚不能行也,某或可去寻车骑将军国舅董承。”“董承?”毕竟是对朝堂不够了解,所以诸葛亮听到这个名字时本能的就是一阵迷茫。孔融也知道诸葛亮并不了解董承,主动解释道:“此人说来倒与张将军颇渊源:他初从西凉军,为董卓女婿牛辅部曲。后护卫陛下自长安东归洛阳,拜为卫将军,受封列侯。他本为灵帝之母董太后之侄,其女亦嫁于陛下,是为董贵人。今年年初,又被陛下拜为车骑将军,并得以开府。”诸葛亮一听就明白了,这人跟当初的大将军何进一样,是为外戚。只听孔融接着说道,“董国舅多赴国难,吾素知之,若得其相助,此事定可行之。”孔融说得笃定,但诸葛亮却并不看好。倘若只凭一个董承就能改变曹操的主意,那他也不会权倾朝朝野了。不过孔融怎么说都是为了张绣的事情奔波,诸葛亮也不好说打击的话,只是叮嘱他一定要小心谨慎,凡事以保护自身安全为上。孔融闻言笑道,“常言道初生牛犊不怕虎,未曾想孔明伱年纪轻轻,处事却是这般谨慎。”诸葛亮也笑:“若文举因此事被曹操忌恨,主公势必责怪,便是亮也于心不安。”“大丈夫处世,不能建立功业,不几与草木同腐乎?”孔融哈哈大笑,拍了拍诸葛亮的肩膀,问道,“倒是融有一事一直颇为好奇,不知孔明可否替为兄解惑?”诸葛亮点头:“但说无妨。”“我等皆是年到二十方才束发结冠,由家中长辈赐字,可孔明你如今不过十八,怎的早早就取了字?”原本一直没有插口的赵云听到这句话,也是好奇地转向诸葛亮。他比孔融知道的更多。当初张绣在豫章第一次见到诸葛玄的时候,后者就提到过诸葛亮的字是孔明。那时诸葛亮才十六岁。诸葛亮听到这个问题,没有说话,只是长长叹了口气。孔融见状连忙说道,“若有不便,不说便是。”“倒也无甚不可言。”诸葛亮轻轻摇了摇头,缓缓说道,“亮三岁丧母,八岁丧父,故与幼弟随叔父生活。后长兄子瑜因战乱与某等失散,吾便与幼弟和两位家姐随叔父一同前往荆州。”说到这里,诸葛亮顿了一顿。都说张绣跟曹操有仇,其实诸葛亮同样也跟曹操有仇。如果不是当初曹操出兵徐州征讨陶谦,他们一家人也不会背井离乡,前往荆州。“因一路见生灵涂炭,亮叔心有所感,便提前为亮束发取字,以示亮已成人。”听完诸葛亮的话,赵云和孔融心里都有些不是滋味。两人都不知道这个看上去意气风发的少年身上竟然还有这么一段往事。孔融更是连声道歉,因为他让诸葛亮想起了这段并不愉快的往事。诸葛亮却并不介意,反过来安慰孔融不必为此事介怀。等到孔融离开,诸葛亮便对赵云说道,“子龙,文举此去必徒劳无功,我等亦当早做准备。”赵云也不问原因,点了点头,自去安排。再说汉帝刘协自朝中回到后宫,便对着伏皇后哭诉起来:“朕自即位以来,奸雄并起:先受董卓之殃,后遭李傕、郭汜之乱。常人未受之苦,吾与汝当之。后得曹操,本以为社稷之臣,不意专国弄权,擅作威福。朕每见之,背若芒刺。昔日围场之上,他便身迎呼贺,无礼已极!如今竟连朕封赏功臣之事也要插足,可见其早晚必有异谋,彼时吾夫妇不知死所也!”伏皇后听到刘协的话,忍不住反问道:“满朝公卿,俱食汉禄,竟无一人能救国难乎?”:()三国:在下张绣,有何贵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