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提议道:“我觉得我们是不是可以以这个为题材,写篇报告文学或者纪实小说?”
朱伟、陈晓曼等人无不惊讶,报告文学尚在他们的理解范围之内,但是极其小众的纪实小说……
方言解释说:“纪实小说,就是以虚构的人物、故事,来表现真实的社会事件以及变化脉动。”朱伟疑惑不解道:“可是方老师,所谓纪实,应该是新闻作品类吧,就像通讯、报告文学等,而小说,则是源于生活的经过艺术提炼虚构的文艺作品,这又纪实又小说,如此混搭,真的可行吗?”
“为什么不行呢?”
方言强调说,纪实文学,相当于小说化的报告文学。
虽然情节上有一定的虚构性,但大体框架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而且对故事的真实性有严格要求,这回的“五一九事件”,正是报告文学和纪实小说最梦寐以求的素材之一。
“可是整个事件还没有彻底定性,是不是先等官方的处理结果出来再说?”
陈晓曼迟疑了片刻。
王朦陷入短暂的沉思,很快做出了判断,“报告文学应该没有问题,虽然是文学体裁,但介于新闻报道和小说之间,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现实,不过含有虚构成分的纪实小说,我看暂时先算了。”
“可是……”
方言试图再争取一下。
“就算是能写,可由谁来写呢?”
王朦直截了当地说:“你这个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总不能亲自上阵吧,如果由《人民文学》表了你的文章,很容易让广大读者产生误解,以为这篇纪实小说代表着我们编辑部的态度和立场。”
陈晓曼道:“是啊,主编说得没错,这个风险实在是太大了。”
方言认真地想了想,最终不得不打消念头。
“不过嘛,我们的确是不能轻举妄动。”
王朦对焦点社会问题背景下推出有典型意义的文学人物形象的创新探索,也相当地支持,尽管《人民文学》行不通,但是其他的文学杂志就不必有那么多的顾虑,就比如《华夏作家》。
方言挑了挑眉,大为意外。
王朦笑道:“你在鲁迅文学院开学典礼的时候,不是曾经向冯老提议过纪实文学嘛?”
方言颔说:“我是觉得纪实文学也是现实主义的一种分支,既然《华夏作家》要匡扶现实主义,那么重视像纪实文学这种新兴的文学体裁,不失为一个不错的方向。”
众人交头接耳,不停议论,基本上没有反对的声音,只有支持、认可、赞许……
“你去给冯老打个电话,问问他愿不愿意让《华夏作家》出篇纪实小说?”
王朦慈眉善目道。
方言应了一声,立马来到自己的办公室,很快地用电话联系上了冯木。
不出意外地,冯木既感激又满意地答应下来,而且准备让刘心午当这个特约作者,赶写小说。
“刘心午吗?”
“是啊,他昨天就在球赛的现场,算得上是整个事件的亲历者,让他来执笔,最为合适。”
“也好,心午同志的文风厚实,在描写人物和叙述故事时,侧重还原、贴近现实本身。”
“我也是考虑到这一点,才打算委托他来写,对了,小方,你的现实主义作品有头绪了吗?”
“有了,我准备写篇魔幻现实的小说!”
方言嘴角露出一抹神秘的笑容。(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