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最让他颜面扫地晚节不保的是,他曾应永乐帝朱棣的要求,入武当山寻张三丰,但张三丰没有见他。
次年,他再入武当山,这次见没见张三丰不知道,只知道他回龙虎山后不久,就传下天师度,坐化了。
…………
…………
授箓院里,摆有一方朱红色桌案,天师张静清身穿金黄色的天师圣主法袍坐在桌案后面,身前朱笔令牌,木剑金铃,诸多法器陈列。
而在他左右两边,张异和张守成身穿印有日月星辰、宝塔、龙凤、仙鹤等图案的紫色天仙法袍,表情严肃。
三人的前方,则是一群身穿红色都灵法袍的高功法师。
而在这些高功法师的前方,则是密密麻麻身穿黄黑道袍的道士,张之维,田晋中,张怀义等人皆在其中。
三人都换上了正式场合才穿的蓝色“得罗”法衣,这是正式道士的标记,需着冠巾束戴,衣襟有些宽松,衣摆到脚踝,是在法会时是穿的。
至于平时穿的道袍,叫大褂,常服,也是蓝色的,和“得罗”法衣有些像,但远不如“得罗”法衣精致。
在这种严肃场合,容不得嬉戏,张之维一行人也不说笑,表情肃穆,走进去站好,等待醮坛开起。
其实古代的醮坛,原本是在露天举行,后来才改在殿内,斋醮形式不同,仪程也繁复多样,各依时势所需,搭建规模不等的坛。
大型斋醮活动,通常筑若干坛,中央大者为主坛,其余一众小坛,皆叫作“分坛”。
天师府为道教祖庭,又是三山联合举办,它的授箓仪式,场面自然是非同凡响,须供奉一千二百诸神牌位,设主坛一座,设分坛七座,分别是皇坛、度人坛、三官坛、报恩坛、救苦坛、济幽坛、青玄坛。
各道士到齐,授箓仪式便要开始了,仪式的主持者是三大师之一的传度师,也就是张异。
至于天师张静清,作为监度师,他的职责是监督授箓按仪规进行。
而保举师张守成,则是主管唱赞导引,是张异的副手。
除开三大师之外,按照《金篆大斋补职说成仪》的规定,授箓仪式中,还要有十五个箓坛执事,负责授箓各项事宜。
诸执事分别为高功,监斋,都讲,侍经,侍香,侍灯,知磬(知钟),炼师,摄科,正仪,监坛,清道,知炉,词忏,表白……
相比较出马仙只靠大神和二神一阵吹拉弹唱就能完成的入堂仪式,道士的授箓仪轨可谓是界如尘世,条条款款多得烦人。
这种仪式,基本每年都会开设一次,张之维也不止参加一次了,不过,除开初授箓的那次外,其余的他都只是在观礼。
但这次,他要亲自参与了,只要他加授“上清五雷箓”成功,他就要换法袍了。
按照仪轨规定,三品法箓的道士,就不能再穿这种蓝色的得罗法袍,得穿红色的都灵法袍,这是道教高功大法师的标志,以后出门,谁再叫他小高功,就不是谦辞了。
人头攒动间,授箓大会的仪轨铺开,此刻,授箓院的正中,设一座法坛,法坛的形状为三层宝塔状,高三丈三尺,底部周遭则是九丈九尺。
法坛的顶端,立一百尺高竿,高竿周身遍裹金箔,又悬挂五色彩幡。竿顶置一斗大玉珠,识者谓之“承天仙人引”,这便是主坛了。
而在主坛两侧,各有一座副坛,副坛的建制规模略小于主坛,左边的叫皇坛,右边的叫度人坛。
两座副坛一左一右,同等大小,高二丈四尺,周遭七丈二尺。
而在二座副坛之前,还有五座分坛,呈五角星状,布于东西南北中,分别为三官坛、报恩坛、救苦坛、济幽坛、青玄坛。
五座分坛依照仪轨而建,全都高二丈二尺,底座为六丈六尺,规模要比皇坛和度人坛这两座副坛小些。
遵从《天皇至道太清玉册》的规定,这八座法坛上所放置的法器都是一样的,就连陈色品种都相同,只是主坛最大,鹤立鸡群,皇坛和度人坛次之,其余五坛再次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