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言,恭宁惊诧变色,“怎么?”
毕无晦不曾言语,只顾垂首哀恸,复而屈膝并行于桓越清身前,怯怯凝视,“万望大人垂怜,娶了我罢!”
不待恭宁再怒涌心头,此前漠然观望的桓越清却是跨步上前,隐有失仪神色,“大将军何顾病危?”
恭宁扶起毕无晦安抚,方将此事原委一一道来。
中领军大将军毕北川,原为一山野匹夫,草莽勇士也。
恰逢宁朝倾颓,战乱四处,毕北川自幼受教于母,以报国安天下为己任,素有大志之状,于巴蜀领民投军。
宁朝已是落日黄昏之像,朝纲不振,兵微将寡。
毕北川不过几日便破敌无数,大振起义民兵士气,更甚有,斩获那蜀中将帅首级,攻下蜀地,建民兵政权,自立为朝。
可奈毕北川无心政事,不顾众兵挽留,携齐心之士驾奔乱起之地,救民于水火。
行至南州识得当今圣上,二人一见如故,结为莫逆之交,共举利民兵事。
此后,毕北川忠心追随,为大乾开朝立下汗马功劳,圣上感念其功,特诏封中领军大将军,监管护卫宫城内外。
得此良将,圣上不愿使明珠蒙尘,多番使其于边境平乱。故而,毕北川三字于那风沙苦寒之地仍是威震赫赫。
怎奈毕北川此人过于愚直粗狂,常有直言犯上之语,幸得圣上深知其脾性,不予追究。
可车骑将军庾明佑,庾氏一族叛国大案,毕北川于众臣声讨之中站出,畅言车骑将军骁勇身姿,当年沙场点兵之时,唯余千里马并长枪一杆,于万敌中杀出救驾。
乃真性情也,绝无叛国之隙。
圣上如今能安然执掌天下,全仰昔日旧部死命相救,望圣上念及此恩,复查车骑将军叛国一案。
当面碍慑天威,众臣寒蝉若惊,圣上浅言揭过,并未怪罪。可不知从何时起,民间谣言四散,谣传车骑将军庾明佑与中领军大将军私交甚笃,谋逆之事恐有参与。
毕北川闻听此事自是不屑一顾,豪言,“我与圣上亲如一家,推心置腹,何谈此腌臜秽语!”
圣上却不复从前,不再重用。朝臣见此情形,亦是与世偃仰,冷落怠慢于他。
大将军深受打击,终日郁郁。
而今,边民再有动乱传出,大将军亦是首荐,乞得领兵平乱之权,不想圣上置若罔闻,直言,“将军迟暮,沙场无眼,还是居府宽心静养为妙。”
将军虽有匹夫之勇,可待圣上呕肝沥胆,出生入死之情却不敌市井流言,终觉兔死狗烹之悲。
回府后便一病不起,形容枯槁。
端坐三人,相会共语,恭宁诸事言罢,不免为她请罪求情,“今日之事,虽是明璇起了不良之心,却皆为父所迫。”
恭宁暗中恳请朝堂善权谋机变挚友,奈何桓越清仍旧一副冷面寡情神态,只是眼神落于一侧。
“大将军重病,理应遍邀名医救治,为何你要如此卑躬屈膝,趋奉求嫁?”
毕无晦当即俯跪在侧,她道:“大人乃当世人杰,家父此前入朝初见便交口称誉。犹记大人入朝那日,家父整日大喜,仿若未有顽疾缠身。再者……”
桓越清不耐屈指敲打桌沿。
“再者,家父曾提及婚嫁大事,”毕无晦似是有所顾忌,嗫嚅半晌,“言及大人为佳婿,欲为小女上门看亲。只是当时,小女有倾心之人,不愿受之,家父才就此作罢。”
似是甚轻视于她,桓越清不作礼数逼问,“那为何今又肯顺从?”
身形微颤,毕无晦再忆及当日之事,受辱焚心之感如故,平复几分正欲答复,恭宁却率先道:“此事小,现迫在眉睫为如何劝解将军心结,使其康泰。”
恭宁与毕无晦皆眼神希冀,桓越清却淡然起身,“公主厚爱,只桓某乃老怪无能之辈,微功薄禄,犹恐不堪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