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中天暗暗下定决心,既然走到了这一步,就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一条光芒大道来。
按照农村人的传统教育,农村人不与人比吃穿,只与人比读书作神不作神。
听学校里的学长们讲,一中的诞生最初是因为县里的读书人要走很远的地方,到别的县去读。
春夏秋还好,一到冬天,因为太远了,孩子们都不愿意去读书了。
这不读书,可急坏了家里的老大爷们。
在那个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旧传统观念下,只要是家里有点余粮的人,都会选择送孩子去读书。
虽然说,读书不一定像古代科举一样必定做官,但读书能学到很多的知识和本领,这也是巩固有钱人家地位,拉大与穷人距离的必经途径。
一个县都没几个人读书,全县的有钱人家肯定不会答应。
在一个员外的号召下,有钱人纷纷慷慨解囊。
就这样,县里有了一个规模不大的学堂。
随着本县前来读书的孩子越来越多,愿意捐款的员外也越来越多,呼吁扩大办学的声音也越来越高。
于是,这个小学堂就得到了县府的高度重视。
县府划拨土地,民间纷纷集资,请最好的民间师傅,叮叮当当就扩建了起来。
再后来,为了鼓励孩子们认真读书,有员外捐出一40亩水田,每年用水田里的收成作为奖学金,奖励拔尖生。
一中的校园也一再扩大,当年种下的小树苗成为了苍天大树。
一中的学子遍及四海,一中的名声响彻海内外。
在这样一座有着深厚积淀的百年老校读书,怎么能不激起连中天无尽的学习激情。
时至冬天,寒风萧瑟。
踏上这个陌生而又古朴的城市,连中天只觉得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
县城的布局其实很简单。
不过,相对于最初的面貌,还是有了很大的改观。
原来的县城是一座真正的城。
城,是有城墙的城。
城在城墙中建了一些房子,街道横平竖直,秩序井然。
老城的四个方向和四条门,要别是:东门,西门,南门,北门。
门外的地界分别叫东门口,西门口,南门口,北门口。
街道也分别叫做:东正街,西正街,南正街,北正街。
似乎,最初建造这座城的人们想法很简单,也就是围起来,建造一群可以供人住的建筑物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