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侯国,包括大商在内,其国君颁布的大的法令,皆要得到国内贵族的配合,才能得以执行。
反之,若是国内贵族铁了心的要反对,那国君也要为之退让。不然,国君之位恐怕就要坐到头了。
天子与诸侯共治天下,诸侯与贵族共治国家,这才是世界的真实写照。
像黎国这种中央集权的国家,国内诸事,无论大小,君主皆可一言决之,在这个时代不能说是罕见,只能说是独一份。
正因为贵族的权力很大,所以面对手下的顶撞,姬非但不能朝他火,反而还得安抚他。
我属下的属下,不是我的属下。姬只能号令手下的贵族,却命令不了这些贵族的手下。
因此,一旦和下面的人翻脸,姬的势力立即就会遭到极大的削弱,从而陷入被动当中。
同时,掌握有强大的力量,也正是贵族敢于反对君主的底气。若非手底下没人,他凭什么和上司叫板?
……
“诸位,你们或许会觉得我说的有些夸张了。但有一件事你们不要忘了,姜黎很仇视周国,甚至是与我等之间存有不可化消的死仇。”
“就冲我周国与九黎间的仇恨,我说姜黎恨不得我们立即暴毙,丝毫没有夸张。”
怕众人不信,姬又补了一句。
他特意点出姜黎的身份,就是为了提醒众人,他们与姜黎是不可能共存的,双方注定要有一方彻底灭亡。
姬自认为,他都已经把话说到这份上了,这下子,应该没人反对他对付姜黎了吧。可没有想到,他才刚说完,就有人迫不及待的跳出来反驳道:
“我承认,姜黎因为出身的原故,的确有些仇视周国,但就事论事,姜黎的性格应该没有公子说的这般不堪。”
“我之前特意打听过了,除了我等十二家外,其余的诸侯贵族,凡是与姜黎有过接触的,无不称赞他的品格,更没人与他闹过不愉快。”
“关于姜黎性格贪婪的流言,也只在我们十二家的封地中流传。由此可知,传言不可信,乃是有人故意抹黑的结果。”
“一人说姜黎好话,那此人有被姜黎收买的可能。但除我们外,所有的人都在说姜黎的好话,总不可能所有的人都被他收买了吧?”
姬说起姜黎的坏话,那是有理有据,可他手下站出来反驳时,同样有理有据。
甚至于,还有人小声的说道:“我曾听闻,在最开始的时候,姜黎并没有与我周国为敌的意思。”
“是三公子欺人太甚,明知姜黎已是贵族,还当众羞辱他,甚至威胁他,要杀尽他还留在周国的族人。这才逼得姜黎翻脸,愈敌对周国。”
此人话音未落,立即就有另一人出言接道:“此事我也听说过,是与东野氏有关。据说东野氏能够家,全靠姜黎的功劳。”
“但东野氏目光短浅,舍不得好处,生生逼走了姜黎。因为此事,这才导致东野氏在农事上再无进展。”
“后来,三公子在辛城遇到姜黎,想要将他带回周国,可却犯了与东野氏相同的错误。”
“非但没有用利益拉拢姜黎,反而对他恶语相向,甚至是威胁他,这才将姜黎彻底推向周国的对立面。”
“而与他们态度相反的,是如今的农正姬桥。据说,姬桥在遇到姜黎后,态度放的很低,不仅为东野氏与三公子之事向他提出道歉,还经常携带礼物前去拜访姜黎。”
“如此一来二去,两人便有了交情。然后,姜黎就把我周国最需要的知识,传授给了姬桥。而姬桥在回到周国后,也正是靠着这些知识,取代了东野氏的地位,成为新的农正。”
那人话说到这里,看到主位上脸色越来越黑的姬,声音不自觉的变小了许多,继续补充道:
“当然,我这么说不是在指责三公子什么,而是想说明姜黎虽然与我周国有仇,但并不是不能争取的。”
“姬桥也是周人,更是宗室出身,但姜黎依旧能与他成为朋友。可见姜黎对我周国的态度,并非二公子所说的那般不死不休。”
主位上,本来就脸色黑的姬,在听他这么说后,脸色更是阴沉的像是要滴出水来。
嘴上说着不是在指责什么,可话里话外,无不是在指责他与三弟姬鲜太过冲动、目光短浅、没有远见,以至于激怒姜黎,将他推到周国的对立面,凭白为众人树一大敌。
而看其余人的态度,虽然嘴上没说什么,但脸上的表情皆是十分赞同此人所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