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三次衣冠南渡。永嘉之乱引发的衣冠南渡是第一次。安史之乱引发的衣冠南渡是第二次。靖康之难引发的衣冠南渡是第三次。第一次衣冠南渡成立了东晋,然而立马陷入了代表了中央势力的北方贵族与南方地方豪族之间的权力斗争。内耗耗尽了东晋最后的一丝元气,最终走向了灭亡。第二次衣冠南渡更是藩镇割据,草头王群起。衣冠南渡其实就是中央势力遭到了致命打击,跑到了地方,然后代表了中央势力的贵族与地方势力展开了明争暗斗,随之仓促建立的政权也在争斗中风雨飘摇,最后崩崩离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靖康之难后,领兵在外的康王赵构幸免遇难,辗转至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在元佑皇后孟氏的指定下登基,改元建炎,建立南宋。在金军进逼下,赵构南徙扬州、建康、杭州、越州等地,最终在绍兴八年(1138年)正式定都临安(杭州)。杭州所在的浙江正是掠夺东南计划的中心。方腊起义也才过去短短几年。俗话说匪过如梳,兵过如篦,官来如剃。意思是匪过来掠夺,就像梳子一样梳理了一遍把家里财物都掠走,但是梳子齿与齿之间间隔大,仍有漏过的;篦子齿很细,形容兵丁过来掠夺,是明打明地,时间充裕,细细地搜刮,掠夺得比匪还要恨,不像匪至少还怕官府过来只好匆忙地掠过就走。最后一句更狠,官员过来搜刮,像剃头一样寸草不生了!东南便是这样的遭遇!方腊的叛军先梳一遍,童贯的平叛大军再篦一趟,就算侥幸逃过一劫的地方势力最后还得面临来自权贵们的诬陷-勾结叛匪!三板斧一过,整个东南的地方势力被肃清一空,京城的权贵们也粉墨登场开始分食东南的利益。然而还没过几年,靖康之难发生了,从皇帝到百姓,整个东京城被一锅端。南宋小朝廷也正是因为有地方势力已经肃清一空的东南可以落脚,得以顺利站稳脚跟,抗衡金兵。如果没有方腊起义,东南的地方势力犹在的话,只怕赵构的南宋小朝廷也会如前两次衣冠南渡那样,陷入到了无休止的内耗中去吧。赵佶今天兴奋得睡不着,于是觉得趁着自己心情好,召见了章惇。章惇也不是什么铁骨铮铮,之前就上了一份请罪书,如今虽然天色已黑,但是总算得到了皇帝的召见,立即飞奔入宫了。面对皇帝,章惇再一次诚恳地认识了一下自己的错误,直言皇帝赵佶乃天命所归!赵佶见章惇如此识相,谈兴也起来了,而章惇则趁机把话题转到了供奉局上面。章惇一直以为供奉局是赵佶实施了自己的掠夺东南计划,那么说明赵佶在心里对自己还是肯定的,章惇觉得这是自己拉近与皇帝距离的一个大好机会。掠夺东南的计划是章惇想出来的,可以说是章惇的得意之作,只不过需要避嫌,章惇主动避得远远的,生怕沾上一星半点,引起皇帝的猜忌。如今章惇风烛残年远离权力中心,自然就不需要再避嫌了。况且章惇也需要抓住这为数不多能面见皇帝的机会,仔细询问一下。由于包定带着大批的苏杭小娘子进京,惊动了颜值既正义的张安安,于是供奉局被罢停了,罢停就罢停吧,偏偏张安安还要清算,古胜也被任命御史,更被皇帝赐随身佩剑一把,三品之下可任意处置,这可把那些权贵吓坏了。虽说大家都知道掠夺东南计划的轻重,不敢轻易插手,怕引起皇帝的猜忌,坏了之后的饕餮盛宴,但是贪心作祟还是没忍住,都偷偷往东南安插了人手,一来可以随时了解东南局势;二来也能跟在供奉局后面吃点,蚊子再小也是肉啊!如果光是皇帝,大家也不怕,我们也是跟着您的掠夺东南计划在行事,但是现在加上个身份特殊的仙尊之子就完全不一样了,谁也不想步潘易、刘忙的后尘啊!仙尊之子就是这么不讲理,天注定、天雷这是人能扛得住的玩意吗?就是神仙也不成啊!而且据宫里传出来的零星消息,皇帝之所以转变心意罢停供奉局,是因为关系到了赵宋的气运。古人对于气运一说向来都是深信不疑的,这一下所有人都慌了,没有一个帝王能容忍自己的王朝气运被败坏,遇上这种事情,有一个杀一个,没有任何人情道路可讲。而且这些与皇族深度绑定的权贵们只要不是屠刀落到自己头上,也是持同样的态度,毕竟大家都是赵宋共天下共富贵的。皇帝那里大家还不担心,基本上大家都偷偷参与进去了,法不责众,最多牺牲几个下面的人有个交代就行了,但是仙尊之子那里怎么说?这可不是一个讲理的主啊?就算蒙骗得了一时,绝对蒙骗不了一世,他可是有个老天爷的叔叔在盯着呢,这是能蒙骗的吗?权贵们急了,柿子挑软的捏,这计划可是你章惇制定的,我们也依照约定在配合,现在出现了偏差,你章惇是不是得站出来解决一下啊!自从章楶去世,章惇远离权力中心,章家就大不如从前了,如今又被权贵们组团上门威胁,章惇也是一头雾水,情报来源太少,怎么解决啊?不过章惇知道皇帝必是关键,所以今天好不容易得到了皇帝的召见,而且皇帝的心情又是很好,于是章惇决定把话题转到这上面,试试能不能探出皇帝转变的原因,从而找到解决的办法,比如说皇帝是不是担心有伤天和,那么可以安排个小规模的流寇来个定点清除,不过这样的法子很考验能力,一个不好很容易翻车,不过章惇对自己很有信心,换成自己来操作的话也是一个能重返权力中心的机会。:()宋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