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现在实验室的设备已经搬空,改成了一般的工作室,但还是给课题组专门留了两台浪潮的企业级服务器。
塔式结构的机箱看上去有些年头,不过乔泽试了下,性能其实还保持的不错。内部的数据已经清空,就是24TB+700G的存储空间还是小了些。但毕竟是免费的东西,不好太挑剔。
其他人的工作也都暂停了下来,项目组之前的电脑有专门的人负责打包跟运送。至于课题组其他人则被要求去上一天关于保密原则的课程。陈艺文听了上午两节课后的评价是,其实老师上的也不是很认真,他们也就是随便听听。
主打就是一个随便意思一下,反正奇怪的知识多些没啥坏处。
不过刘尘风跟谭景荣还是挺懵的。
虽然他们也听说过学校一些重点实验室把学生招进去是需要先签署保密协议的,但他们毕竟是数学院的,这方面了解的还真不多。而且他们还真不觉得有啥需要特别保密的,毕竟他们是真什么都不知道。
说起来,之前大家的工作电脑都压根懒得上密码的。突然一下开始正规了,的确让人挺不适应。
至于乔泽自然是懒得浪费时间去听这些有的没的。
学校给了两台服务器,必须要物尽其用。
他打算以群智为基础设计一个智能程序。
群智的框架已经写好了,虽然在工程上真正开始推广跟使用还需要无数的工程师去对各种适配跟接口进行研究。但在乔泽搭建一个只为自己服务的小框架就不需要这么麻烦。
现成的框架直接安装在服务器上,在装好驱动,就能直接使用了。
不过要达到乔泽的要求,还需要做一些功能的增删。
其实乔泽一直不太满意人工的效率。
虽然刘尘风做事还是很勤勉的,每天都在根据他的需求兢兢业业的去找合适的论文。无奈的是这个时代论文灌水的问题实在太严重了。
这可不只是华夏,而是全世界大家都在集体灌水,数学领域也没有幸免于难。
其中也包括了许多公认的顶刊。
乔泽都不明白许多堆积概念的论文是怎么通过审核,还能有两位数引用量的。
顶刊的水文重灾区就是通讯作者挂着一众大佬名字的论文。
当然也不能说论文里完全没有一点东西。但若以乔泽的标准,如果没有提出新的论点跟推出能解决问题的全新数学工具就是在论文灌水的话,说这些论文是水文其实也不冤枉。
就好比一个方程前人已经用十步来解决了,结果又来个人通过总结跟综合前人已经推出的方法,把解这个方程的步骤缩减到只需要八步,在宽容的眼光看来,这已经是数学上的进步了。
可在乔泽看来,发这种论文就纯属是吃饱了没事做。虽然论文作者可以通过这项工作,加深了对该领域的理解,或许能对某个初涉这个方向的后辈研究者,提供一个更容易理解跟上手的思路。
但对于乔泽来说,这种论文除了增加他在论文库搜索有用论文的工作量,浪费更多的时间外,屁用没有,纯属版面污染。
如果乔泽这个想法传出去,绝对会换来整个数学界的口诛笔伐。
毕竟这是属于时代的悲哀。
数学跟基础物理理论已经很难向前再进一步了。
牛顿说过一句话,他是在巨人的肩膀上才取得的辉煌成就。
但在这个时代往前看,曾经的巨人实在已经太多了,都快把最底层的理论框架给全部封死,留给后人开山立派的路自然也不多了。甚至曾经巨人留下的那些难题,能解决的也解决的差不多的。
剩下的诸如NP问题,湍流问题,霍奇猜想,黎曼猜想其难度跟意义都已经快要跟哲学问题持平。
至于在现代数学体系的基础上,开发出类似于微积分、拓扑学等能经得起验证跟推广的新的数学体系,那难度甚至比解决以上猜想要更高。
所以对于绝大多数数学家而言,他们所能做的也就是挑一挑哪位前巨人的肩膀够高,够宽厚,站上去能稍微多看点风景,顺便留下自己的脚印。
甚至有人悲观的断言,受限于人的寿命跟人的生理规律,地球的科学发展将会停滞很长一段时间。
除非生物技术能重大突破,大幅度延长人类寿命,又或者延缓人类衰老进程。否则仅靠目前人类短短不到百年的寿命,光是学习前人的理论,将知识融会贯通,都要完整耗费一生学习、思考、创新能力最旺盛的那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