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仿佛极为不经意的换了个方向,轻飘飘的挪开视线,“不巧”错过了赵云的眼神。
赵云:…………装也装的像点吧?!!
……
在天幕前众人骂骂咧咧之中,画面很快徐徐转过。
镜头缓缓的跟随在刘禅的身后,看着那小小的稚儿哭着哭着渐渐地长大成人,眼神却仍旧带着如初的纯澈。
【曾几何时,刘禅也是在无数长辈们的护佑之中(除了他爹)蹒跚长大,一棵又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挡在他面前,将他牢牢的护在身后。】
父辈们疼爱他,伴随着的是无法掩饰的期待。
盼他天资异禀,盼他成龙成凤。
五岁时,他执起书册,磕磕绊绊背了一日也没能将千字文记牢。
十岁时,他拿起墨笔,踌躇两日才写下一篇毫无亮点的文章。
父亲早些时候还会来抱着他笑呵呵的称赞,后来便不怎么来了。
儿时的刘禅尚且不懂,父亲的眼神到底有何含义。
可当他更大些时再回想,便渐渐明白了。
那神色,叫做“失望”。
画面上,清风徐徐一吹,带来了一抹夏日的蝉鸣。
已经抽条的少年欣喜的捧着一摞书风风火火冲进小院,口中还在不停地喊着。
“先生,先生!父亲前些日拿来的这些书我都背下来了,他要先生来考校我哩!先生只管挑上面的考,我都会!!”
坐在案边埋头书写的臣子露出一抹无奈的笑容,拢起袖子放下墨笔。
在少年期盼的目光中,诸葛亮抬手翻阅了两下书册,露出几抹惊讶无奈。
“……这些,是孤本吧?”
少年又问,“先生,孤本是什么意思,你也没读过这些书么?”
诸葛亮笑着颔首。
少年苦恼的蹙眉,“先生不懂的,怎么考我呢?”
诸葛亮又笑,“不妨事,阿斗且在一旁喝一盏茶吧。”
随后,刘禅便见自己这位素来温和没什么脾气的先生花了一盏茶的功夫,将眼前的书册翻阅了一遍。
当先生合上最后一页,轻轻将书册放在一旁,含笑抬头问他,“阿斗,第51页可还记得?”
刘禅抿着唇努力想了想,磕磕绊绊背了。
“第89页,引用了哪些典故?”
……
“第234页,最后一句话是何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