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览率领两万并州兵马气势汹汹的杀来,袁尚与之对视,二人目光闪烁,都不曾说话。而袁尚还在并州军团中看到了另外两副熟悉的面孔,正是关平和廖化!这二人也是见到袁尚后久久不说话。随后袁尚把鸳鸯宝刀一挥率军阻拦住并州军团,随后开始边战边退。袁尚下令大军全力撤退,但是阵型不要乱。而高览这边命令关平和廖化率领的先登营顶在前方进行进攻,而其余的并州士兵们则跟在先登营后面作为第二梯队进攻!当下的先登营已经有两千人的规模,一些脸庞袁尚甚至还看着很熟悉,是当初在安阳大营自己亲自训练过的一些士兵。这先登营死士们个个都是不俗的战力,提着超长的长矛,后背一人背着一个弩机还有一面盾牌,腰间挎着战斧。单单是这身装备,就说明他们的体力,力量,战斗力远超普通士兵!袁尚则主动迎击高览,与他大战在一处。袁尚这一战依旧保持着之前与张合交战时的水准,一双鸳鸯宝刀挥舞得虎虎生风,好似百花齐放,刀幕阵阵,皆是银白色的光影。高览还是那个黄脸的壮汉,胡子也略有点发黄,手提一口大长刀,不断的与袁尚过招!高览的刀法本就不俗,单凭刀法,他平日与张合对练,从来都是旗鼓相当。高览从力道上更占据优势,有点徐晃大斧的那个路子,刀法比较慢,不过势大力沉。原史中高览曾经和许褚大战三四十个回合,从力量上可见一斑。面对力量型的对手,袁尚依旧是应战的游刃有余,凭借双刀招式上的灵动和迅捷,转瞬之间就把高览给压制住了!只见袁尚身形灵活,胯下宝马栗黄乌孙如鬼魅般穿梭于高览周围,双刀挥舞,刀光闪烁,令人眼花缭乱。高览则刀重力猛,以一口大长刀应对自如,每一刀都蕴含着千钧之力。双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忽然,袁尚使出一招绝技,双刀交错,化作一道十字刀光,直劈高览面门。高览想侧身躲过,怎奈躲闪不及,头顶的帽盔被袁尚一刀击落。高览大惊失色,大吼道:“袁尚武艺高超,吾不敌也!”随后他便开始仓惶后撤。袁尚兵团的将士们看到自己的主公再次击退强敌,皆是高喊“威武”!而军阵这边交锋,先登营和袁尚的亲兵卫队交战得十分火热,双方都是以长枪长矛为兵器,所以只见双方长枪林立,之后叮叮当当的,双方的长枪都在激烈碰撞。不过两边的士兵却都是距离很远,远在两柄长枪的长度之外。所以虽然交战激烈,但是两边都鲜有人员伤亡。关平与宋宪激战,廖化同魏续激战,二打二倒是十分公平。关平似乎武艺较上次袁尚最后一次见面时更要精进了,廖化则是没有太大进步,但依旧攻杀猛烈。不过宋宪和魏续也不是善茬,所以战了许久依旧是平手。怎奈高览这边被袁尚击败,丢盔弃甲的逃回军阵,并且命令全军撤退。袁尚军团边撤边打,已经进入了城头弓弩的保护范围,这个区域内,袁谭军和曹军再想追击,就得当弩箭的活靶子了。袁谭军被袁尚军团打退,而曹军在之前的战斗中损失严重,曹操也无心再战,于是联军全部撤退。袁尚大军也入城,紧闭大门,双方今日交战作罢!联军方面撤回大营后士气低迷,数不清的伤员,还有无数的尸骸被搬运了回来。这次主要受到重创的是曹军,袁谭军实际上的损失并不多。曹军战死三万人,伤者一万人,十一万大军满打满算,能战斗的只有七万多人了。袁谭军战死一万人,伤者五千人,十三万大军仍有十一万的健康兵力可以使用。曹军将领死伤严重:夏侯惇、夏侯尚、曹休、曹纯、蔡阳、秦琪、孔秀,除这些大将以外,偏将牙将战死十余人!袁谭军将领死伤:主将韩猛、张燕,除此以外还有五六位偏将牙将战死。总之曹军受损严重,袁谭军的整体实力损失不多。曹操与袁谭在回营后召开军事会议,所有谋士和主要将领都参加了,分析战局因何至此。许攸因为受伤,郭嘉因为生病,都在营帐中休养,因此未能参会。曹操自从当濮阳之战初败给吕布之后,再没有打过这么窝囊的战斗了!数倍于敌人的兵力,竟然被敌人打成这个样子。曹操愤慨异常,一脸的杀气。军事会议过程中气氛凝重,曹操坐在主帅位置上,眉头紧锁,双眼炯炯有神,看着呈现上来的军报,心中充满了懊悔和恼怒。曹操回想起今天战场的惨败,心中的怒火再次燃起。数倍于敌人的兵力竟然被打得如此狼狈,这让他感到无比的羞愧和愤慨。他握紧双拳,指节因用力而泛白,内心深处涌动着一股强烈的愤怒和屈辱。军帐之内无人敢说话,袁谭见气氛尴尬只得起身说话:“丞相,胜败乃兵家常事,今日没有能打败袁尚,可来日再战。因此丞相不必如此忧虑。”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曹操不闻言还能忍得住怒火,一听袁谭这番话,反而如同被火上浇油一般,彻底的被激怒了。他指着袁谭,指责大骂道:“竖子!此处焉有你说话的份?今日之败若不是因你迟迟不与我军协力攻敌,岂会如此狼狈?!战前孤曾有言,你我两军当戮力同心。怎奈你战场上指挥唯唯诺诺,对我军见死不救!当真是竖子不足与谋!”曹操骂得很难听,袁谭眼神一转,按下了自己的怒火,毕竟还是联盟阶段,他也知道今天曹操有情绪,所以当下忍着没有与曹操正面争吵,而是进行分辩:“丞相,并非我大军见死不救啊!而是吾想毕其功于一役!把袁尚军彻底包围,让袁尚插翅难逃。因此一开始我军没有与贵军一同阻敌。但是战事的后半段,可都是吾的军队在与袁尚厮杀。而丞相之兵却都不敢追赶袁尚的前面四路军团。何况今日作战,也是丞相为主帅,若是战事有失,也当先检讨自己才好。”曹操被袁谭这么一推诿也自感有些理亏,也有些被打脸的感觉,战前曹操曾经吹嘘自己的兵精将广,可是真的正面一交手,全完全不是袁尚的对手。曹操内心中十分懊悔,悔不听郭嘉战前所言,应该当心袁尚的战斗力。虽然当时曹操满口答应郭嘉,说自己会狮子搏兔,全力以赴,但是心里还是轻敌了!对于敌军将领颜良厮杀能获胜,以及袁尚抓准士气最高涨的时候进行冲锋,曹操都没有应急的措施!说白了,曹操压根没想到袁尚敢五万人冲二十四万人的军阵,这不是送死吗?这不是羊入虎口吗?可惜现实是,这不是一只羊,而是一只凶猛的刺猬,扎了老虎一嘴伤!但是曹操岂会被袁谭反讽,于是继续指责袁谭十三万大军竟然拦不住袁尚四五万人的撤退!说好的包围圈,竟然这么轻易的被攻破了!袁谭也是一脸的无奈,他把几位将领喊过来,还命人抬来了韩猛的尸体!只见张合和高览,这对难兄难弟,二人都是披头散发的进入军帐中,脸上都是灰头土脸的。二人的头盔都被袁尚给打落了,算是捡回一条命来!张合似乎腿受伤了,自己拄着一根拐棍;高览则是头上包着纱布,纱布有一大块都是血红色的,应该是袁尚砍掉他头盔那一招,把他的头部砍伤了。韩猛的尸体则是惨不忍睹,最醒目的就是脖子上插着一根箭矢,乃是袁尚自己的穿云箭。而尸体的胸下两肋都有一个硕大的血窟窿,乃是被宋宪魏续二人用枪矛戳起来挑在半空中时留下的伤口。袁谭今日也是十分生气窝火,他被曹操这么不给面子的当众一骂,也是面子彻底挂不住,此时情绪还是爆发了出来!袁谭指着地上的韩猛尸体,又指了指受伤的张合和高览,对曹操说道:“吾军包抄袁尚军后部,作战也是十分拼命,我三员大将一死两伤!三人皆是被袁尚所杀所伤!众将惨状丞相可都看到了?并非我军消极怠战,而是袁尚军作战凶悍,连同袁尚本人武艺高强不亚于他麾下那个赵云!听闻丞相麾下四员猛将战赵云一人却不能胜,而我三员大将战袁尚也是付出惨痛代价!今日之败,都非丞相与我愿意看到的结果!实在是想不到袁尚实力如此之强。即便我是他的兄长,却也不知道他如此能打!怪不得敢用五万人迎击我二十四万大军!”袁谭一阵吐苦水,张合与高览对视一眼,也是长吁短叹,并开始哭韩猛了。军帐之内气氛十分压抑,却还有那么一丝丝的滑稽。今日的战后会议自然是不欢而散,也没讨论出个所以然,其实战败原因也很简单。两位统帅轻敌了!他们不知道袁尚的将领这么能打,袁尚自己的武艺竟然也这么高,而且指挥层面上,袁尚也更加果断和有更强的必胜决心!袁尚这边战后也是聚在一堂,开战后分析会议,总结战况。袁尚很清楚,如今三方的战局十分混乱,彼此之间都是在勾心斗角。三方其实都是在提防另外两方。所谓的友和所谓的敌的界限其实是很模糊的。还是那句老话,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邺城战局,其实才刚刚开打,双方一开始都想着一举解决掉对方。但是从实力上来讲谁也做不到一口气吃掉对方。战争就是在不断的变化,犹如天气难测一样。袁尚想翻身,想转危为安只有胜利这一条路可言。正如袁尚从原来北方三州的继承人,变成只有邺城一隅,也是极其无奈。袁尚打开军报统计,盘点过后,出城的五万人只有三万五千人活着回来了。尽管袁尚指挥得当,军士们奋勇杀敌,将领们更是大显神威,但是依然有一万五千人的折损。没有办法,五万打二十四万,拼掉敌军共四万人,伤敌一万五千人,这个战损已经很低了。其中折损最多的是赵云军团和甘宁军团。前者和曹军硬碰硬,后来又在撤出时陷入被动,一下子就损失了七千人。甘宁军团撤退时被张绣前来夹击,损失了四千人。颜良和文丑军团分别折损了两千人。倒是袁尚的本阵军团,几乎无损,一方面得益于袁谭主力军的将领被袁尚一杀一逃,另一方面陷阵营的将士们功不可没,以很微小的代价就守住了防线。讲到这里,审配还是出面批评了袁尚,认为他是主公这次的掩护撤退,他以身犯险,还是过于托大的!袁尚看了看审配,并不认错,如今的袁尚是主公了,主公哪有犯错之理?但是袁尚倒也不责备审配,臣子的忠心还是日月可鉴的。邓辰(陈登)则分析袁谭军战斗时有放水的嫌疑,将领打不过不说,士兵们也是攻势拖沓。尤其那个先登营的军团,装备十分精良,不亚于高顺的陷阵营,但是士兵们打仗都文绉绉的,光在那比比划划。陈登说到这,贾诩连忙用食指碰嘴,示意他闭嘴!而袁尚则一个阴鸷的眼神扫过去,陈登还没说完便感觉气氛不对,于是收声,尴尬的退回去,脖子快缩进领子里了。其实陈登还想问,为何不多派出一万到两万兵力一起出城作战的。留下两万人守城似乎有些不能物尽其用。不过陈登也清楚,恐怕多这两万人也无法改变战局,而且城中也得至少留五千弓弩手才行,不然大军撤退,无人接应。袁尚没有高兴也没有沮丧,没有庆功也没有斥责任何人,他只是告诉大家,速胜之时机已过,接下来将会是艰苦卓绝的守城战了!说回曹操这边,他心情郁闷,下午傍晚时心中诸多的烦恼,还是令他走进了郭嘉的军帐之内。而郭嘉躺在病床上也有谏言要讲。:()吞噬天下之权谋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