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不得袁尚没有赴宴的想法,这联盟最大的事情还没有谈妥,先吃个什么饭,喝个什么酒?土地划分不明确,这酒饭自然无心吃。何况袁尚还怕刘备给自己下毒,做个“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局。土地划分十分敏感,袁尚的要求是袁军在徐州占大头,得有三分之二的辖地,刘备这边则想和袁军二一添作五,一方一半。袁尚心中好笑,什么仁义之君,什么三让徐州,刘备想来想去的不也就是权力、土地那点事?刘备和其他诸侯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和这个时代的权谋者想的大致相同,只不过刘备更擅长用道德包装自己,人设立的更稳罢了。但刘备后期却也彰显出帝王的阴暗心术,对称帝、对关羽、对刘封、对赵云、对益州当地世家大族他都不是以君子之心对待了。嘴上都是主义,心里全是生意。嘴上都是生计,心里全是算计。不过袁尚和刘备商讨土地本身就是在算计刘备,因为他要的是徐州全境和刘备去死!眼下只是稳住刘备而不得不进行的讨价还价。做戏做全套,只有让刘备感觉袁尚这么重视契约精神,才能对袁尚有所放松。只要刘备放松戒备,袁尚才好在日后乘虚而入,偷袭刘备。贾诩依旧代替袁尚进行沟通,他可是一个文斗的好手,贾诩指出也不是不可以和刘备平分徐州,但是必须减少纠纷!如果按照现在的辖地进行划分,刘备占据着沛城,吕布占据徐州城,彭城,下邳。那么日后袁军的管理和土地的连续性就很麻烦。因为袁军掌握了濮阳之地,而濮阳之地同徐州的连接就是沛城!如果日后,袁尚拿下了徐州,彭城两处,刘备拿下邳和沛城,就造成濮阳之地和徐州的辖地中间有刘备的土地作为割裂!这样无论是调动军队,还是官员治理,都会出现很多麻烦。想解决这个麻烦倒不难,击败吕布后,袁军愿意把徐州以及位于南部的彭城给刘备,而刘备则需要让出沛城,同时让徐州东部的下邳归袁军。这样基本就奠定了袁尚和刘备南北分割徐州的版图划分。使得袁军的濮阳之地能够顺利无阻的连接到徐州的土地,也就是徐州北部和东部归袁尚,中部和南部归刘备。西部地区根据纬度一分两半就好。这么一来刘备是占便宜的,因为徐州城作为徐州核心之地归于刘备,这里可是徐州的政治经济中心,也可以视作把徐州的“省会”给了刘备。刘备闻言面露喜色,这意味着他只要协助袁尚打败吕布,他刘备就又是徐州牧了。袁尚也直接加重砝码,说拿下徐州后,他会通知父帅袁绍上奏天子,封刘备为徐州牧。此时的刘备就这点小心思,所谓人穷志短,刘备现在只有一座城,想的可不是称霸天下,而是立足徐州不要被曹操和吕布消灭。而如果得到袁军的支持,他刘备即便只有半个徐州依旧可以稳稳当当的做诸侯!人啊,走一步说一步。原史中曹操在官渡之战时也考虑过实在打不过袁绍就投降的想法,但度过危险期,实力强大了,他又起了吞并荆州和江东的想法。所以刘备此时的野心并不大,袁尚这边给的条件算是很好了。于是刘备当即同意了袁尚这边的建议,甚至刘备表示真的拿下了徐州,愿意为袁军在徐州的军队提供部分粮草。也就是说把徐州的收入一部分拿出来给袁尚。刘备是个明白人,就算刚才贾诩自我贬低了半天,但是六万大军就放在眼前,强弱一目了然。袁绍这边的实力根本不是此时刘备所能企及的。刘备之所以愿意分徐州的收入也是想抱紧袁家这棵大树!土地袁尚愿意平分已经是难能可贵了,刘备多少也得让一部分利益。毕竟联盟的内部利益分配是看军事实力的!换句话说,袁尚这么投入的成本巨大,回报率却和刘备一样,岂不是袁尚吃了大亏?刘备的敌人也不止一个,打完吕布还有袁术,即便曹操、袁绍、刘备合力灭了袁术,曹操也一直想染指徐州。当初曹操同陶谦有着杀父之仇,曹操早就把这个理由变成了他征服徐州的幌子。当下刘备和袁尚结盟,真到曹操攻打徐州时,刘备也好向袁尚这边借兵借势。至于袁尚这边,刘备也的确惹不起,沛城如果在自己手中,夹在袁军南北的要道上,迟早袁军得向刘备发动进攻的。这是兵家大忌,谁也不愿意自己的辖地变成一锅夹生饭,你的土地中隔着我的土地,我的官员下令还得跨越你的土地,这么一来迟早有摩擦。关羽张飞孙乾对这个结果比较满意,但是袁军这边将领普遍觉得有些吃亏了。辛辛苦苦过来打一顿吕布,大部分好处却被刘备拿了!搁袁军将领心里谁也不痛快。感觉很满意很高兴的也只有赵云了!刘备和孙乾也不是瞎子,当然看出袁军将领这边带有不满之色,因此又加了一些筹码,刘备答应当即就从沛城中提供部分粮草给袁军。而且今日就把八千士兵拨给袁尚指挥,同时问关羽和张飞,哪个愿意率领这八千士兵去袁军帐中协助对抗吕布。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张飞最恨吕布了,首先张飞嫉恶如仇,吕布这种三姓家奴是他最鄙视厌恶的,其次张飞和吕布有私仇,吕布偷袭徐州时,就是张飞驻守徐州城的时候!尽管刘备没有责罚张飞反而安慰他“兄弟如手足,妻妾如衣服”,但是张飞对吕布好痛恨。正是吕布趁着张飞酒醉偷袭,让张飞犯下大错,丢了徐州,只能让刘备蜗居在沛城!闻言要打吕布,张飞直接跳出来了!一颗巨大的“环眼豹头”当时就不淡定了,大声说道:“大哥!让俺去!俺正愁没机会找吕布报仇呢!这次同袁三公子,俺定要戳那三姓家奴一百个血窟窿!”这一嗓子,整个大帐里顿时鸦雀无声,所有人都觉得脑袋瓜嗡嗡作响!张飞的声音实在是太大了!而他愤怒的气势也咄咄逼人,虽然骂得是吕布,但是旁人依旧可以感觉到他的阵阵杀意!贾诩略有些惊恐的看着眼前的方形巨汉,暗忖:怪不得主公一直说张飞武力高强,乃是万人敌的本事!今日一见,果然是不同凡响!这一嗓子让我的心脏到现在还扑通扑通的狂跳!这家伙的兵器也是长得邪门,得有一丈多长!见过这么多的武将兵器,这算是独一份了!而这时刘备却没有说话,他望向的则是张飞身后的二弟关羽。刘备素来知晓张飞的性格,鲁莽暴躁,嫉恶如仇,如果不是在自己的身边,张飞会得罪很多人!这番征讨吕布,若是张飞率领八千士兵跟随袁尚,难保张飞不会在袁军之中得罪人。以他的性格还容易被袁军这边的谋士算计,毕竟张飞性如烈火,做事几乎全靠个人好恶,又贪爱饮酒,刘备于公于私于兄弟情都怕张飞吃亏或者开罪袁尚。因此不放心他前去!关羽岂会不知刘备所想,他自己也是担心张飞会误事也会吃亏,因此他领会刘备的眼神,也走了出来,对张飞说道:“大哥腿伤未愈,袁军的粮草也需要我军保护,三弟还是留在大哥身边照顾且兼顾防务的好。吕布那厮还是让为兄去征讨吧!”张飞一听就不干了!他瞪着一双环眼,对着关羽不满的说道:“二哥既然知道当初徐州是在俺手里丢的!如今有机会将功赎罪,为何还要和俺争抢!?难道要俺一直心怀愧疚不成?”关羽自然是知晓张飞想将功赎罪的想法,但又实在放心不下,于是说道:“此番前去不比平常,你我不是在大哥麾下战斗,而是在袁三公子麾下作战。汝这性子如同烈火,最不擅长与人相处,若因你伤了联盟和气,如何是好?”这个也是刘备所担心的,张飞性情耿直,难免在袁军帐中开罪某些将领,搞出矛盾可就得不偿失了!因此刘备也在劝张飞,这次随袁军作战最好是云长前去。袁尚这边此时都不说话,毕竟是刘备这边的内部事宜,反正在袁尚眼中,关张谁来都可以的,都有正面阻击吕布的实力!而且这二人也都好对付,关羽高傲最经不住激将法,张飞莽撞贪酒,更容易算计。不料张飞这边是油盐不进!他实在是太想将功补过了!之前他丢了徐州,连累了刘备从徐州牧变成沛城令。所以这次说什么他也要去!张飞双膝给刘备跪倒,上了牛一般的犟脾气,说道:“大哥不让俺去,就是不信任俺了!俺在这发誓,只要随袁军前去一定遵守袁军军令!并且不与任何人争吵!俺这次去的敌人只有吕布!”刘备闻言一脸无奈,这就是第二重不希望张飞去的原因了!他并不希望张飞完全听从袁尚的命令,能尽可能的保留自己的兵力就保留,看到袁尚有些非分之举也应该及时提醒和沟通!总之合理的就听,不合理的也要提出异议!这点关羽是明白的,但张飞只想着和吕布拼命,讨回面子和将功赎罪,完全没领悟此去袁军的真谛。两家虽然联盟,但是各为其主的道理还是很重要的!偏偏这些话刘备当着众人面也没法说,所以一时间事情僵在这里了!袁尚见状索性当个好人,哄着张飞乖乖的听从自己军令也不错,于是说道:“壮哉!张将军真乃忠义之士也!当日张将军与吕布的梁子我也听闻过。此番的确是张将军为自己正名的好机会!所谓三军可夺其帅,不可夺其志!刘使君不妨就让翼德将军随大军一起出征!把这份击败吕布的功劳给翼德将军好了!”袁尚此话一出,刘备就不得不给了,话都说到这份了,再不给张飞这个机会,好像自己偏心要把功劳给关羽似的!而关羽闻言牵扯到功劳,也只得放手,因为他若此时继续坚持倒像和三弟抢功劳似的。但关羽的本心可不是抢功劳,更多是担心张飞无法完成刘备给的任务!“也罢也罢!翼德,为兄就派你前去袁军军前助阵!不过记住吕布骁勇,三弟与之对战时,还当小心!”刘备转头又对袁尚说道,“吕布之勇天下无双,袁三公子可效仿我三兄弟,多派几名战将一同对战吕布!”,!袁尚笑着说道:“这个自然,我军中也有猛将几名,到时自然会协力攻杀吕布。只不过张将军性如烈火,我也怕张将军不服管。如今咱们不妨先小人后君子,张将军当着刘使君和我方众人的面,立个誓言吧!”贾诩赞许的看着袁尚,这给张飞挖了一个坑,用这个誓言就可以约束张飞和算计张飞了!张飞没等刘备说话,就答应了下来!因为他对袁尚观感不错,很感谢他为自己说话,为自己争取下来这个将功赎罪的机会!于是,张飞说道:“俺,张飞张翼德,此番听从大哥的命令去袁军营中助战!期间不饮酒!不打骂士卒!完全遵守袁军的军令军纪!今日当着大哥二哥和众人的面立誓!如有违背让俺无颜回来见两位兄长!”贾诩此时贺道:“张飞将军快人快语!吾等可是都听到了!”这时袁军这边的将领纷纷响应起来,他们都知道贾诩这是憋着坏水,日后用这个被众人都记住的誓言可以约束和算计张飞!刘备和关羽自然知道张飞的性子就是急脾气,遇事不思考,这下又好像被袁尚这边提前拿下了话柄。这时孙乾坐不住了,他的确担心张飞在袁军中闯祸更怕他受到算计,于是也自告奋勇,与张飞一并前往袁军。刘备当即允许,有孙乾拦着点张飞自然是好的!袁尚也表示欢迎,尊称孙乾为智囊,希望他能献计献策。如此一来,联盟之事基本搞定,袁尚此时又多了一个心眼,耍了一个心思!:()吞噬天下之权谋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