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镇守辽东左良玉在明末动荡的历史舞台上,以其独特的经历和复杂的性格成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人物。早在崇祯元年(1628年),他就因为宁远卫发生的兵变而丢掉了官职。这次兵变导致巡抚毕自肃自杀身亡,作为辽东车右营都司的左良玉也因此受到了牵连。不过,在崇祯三年(1630年),左良玉的命运出现了转机,他得以复官,并被总理马世龙委派随同游击将军曹文诏支援玉田、丰润等地。在这个过程中,左良玉与曹文诏一起与清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在洪桥、大堑山、遵化等地进行了多次交锋。这些战斗不仅考验了左良玉的军事才能,也证明了他的勇气和领导能力。战后,左良玉与曹文诏一同获得了增秩的赏赐,这是对他们英勇表现的认可。随后,左良玉被安排在昌平督治侍郎侯恂麾下效力。到了崇祯四年(1631年)七月,当时高第撤除了宁锦防线,导致右屯、大凌河等城遭到破坏。当清军突然来围攻这些地区时,总兵官尤世威因为需要守护皇陵而无法亲自出征,于是推荐了左良玉代替自己率兵前去救援。左良玉接受了这个重任,他迅速集结兵力,赶往前线应对清军的进攻。左良玉的表现得到了侯恂的赞赏,后者随后推荐左良玉担任副将一职,并带领军队在松山、杏山下与后金军进行了一系列战斗。在这次战役中,左良玉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和勇猛的战斗精神,最终取得了胜利。由于在战场上的卓越表现,左良玉被认定为立下了首功,这也进一步巩固了他在明军中的地位。二、镇压民兵崇祯五年(1632年),随着陕西地区的农民起义愈演愈烈,起义军逐渐扩散到了邻近的河南省,意图攻占怀庆。面对这一局势,明廷采取了紧急措施,派遣左良玉率领昌平的军队前往河南,负责镇压当地的农民军。左良玉接到了命令后,迅速组织部队,开赴河南。他的首要任务是进攻在修武和清化一带活动的农民军。就在左良玉的部队即将与农民军交战之际,农民军却突然窜入平阳地区,这迫使朝廷再次调整部署,命令左良玉转战山西,阻止农民军的进一步扩张。在山西的战斗中,左良玉的部队表现出了极高的战斗力,不仅成功地杀伤和俘获了大量的农民军,还有效地遏制了农民军的发展势头。鉴于左良玉在山西的出色表现,河南巡抚樊尚瞡建议将左良玉的部队驻扎在泽州,这里位于河南与山西之间,是一个战略要地,可以扼守两地之间的交通要道,同时也能作为支援周边地区的机动力量。这一提议得到了崇祯皇帝的认可,左良玉的部队因此被调遣至泽州驻扎。与此同时,朝廷还命令左良玉接受樊尚瞡的节制,与陕西的将领曹文诏协同作战。曹文诏此时正率领陕西的军队在该地区镇压农民军。两支军队的任务是共同对付农民军,一旦任何一方遇到危急情况,另一方应立即提供援助。具体来说,如果陕西方向出现危机,则陕西的兵力会向东移动,而河南的兵力则向西支援,左良玉的军队则从中间进行截击,形成三面夹击之势。三、征战中原崇祯六年(1633年)正月,农民军继续扩大其活动范围,进攻隰州并攻占了阳城。左良玉率军在涉县的西陂与农民军交战,取得了一定的胜利。然而,在二月份的武安之战中,左良玉的军队遭受了重创,河南巡抚尚瞡因此被罢免,由太常少卿元默接替其职位。三月,农民军再次侵入河内,左良玉从辉县出发,追击农民军至修武。农民军在此地击败了明军,杀死了游击将领越效忠,并追赶参将陶希谦,陶希谦在战斗中落马身亡。左良玉随后在万善驿与农民军交战,最终在柳树口附近大败农民军,俘获了数位农民军首领。农民军随后向西撤退。河南的明军兵力仅有七千人,经过与农民军的多次交战,已伤亡惨重。左良玉率领的昌平军仅有两千多人,尽管在与农民军的战斗中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其兵力相对于农民军而言显得十分薄弱。为了增强左良玉的力量,朝廷命令刚刚在莱州立功的总兵邓玘率领川军,并加上四川石砫土司马凤仪的兵力前来支援左良玉。不幸的是,不久之后,马凤仪在侯家庄遭遇农民军,孤军奋战的结果是全军覆没。这一时期,农民军的势力已经极为强大,其活动范围覆盖了三晋、京城周边以及黄河以北的广大区域。多位将领如曹文诏、李卑、艾万年、汤九州、邓玘、左良玉等先后与农民军交战,战果互有胜负。左良玉和邓玘主要负责河南的战事,在官村、沁河、清化、万善等地多次击败农民军。左良玉还在武安八德地方设防,杀敌众多。此时,崇祯帝朱由检任命倪宠和王朴为总兵,率领六千京营兵力赴河南,派宦官杨进朝、卢九德督军,并另派宦官监督左良玉等将领的军队。对此,职方郎中李继贞表示担忧,指出左良玉和李卑身经百战,地位却低于倪宠和王朴,可能会打击他们的士气。因此,朝廷任命左良玉和李卑为都督佥事,担任援剿总兵官,地位与倪宠、王朴相当。京营军队的到来增强了明军的实力,联合攻击农民军,取得了多次胜利。左良玉在济源、河内等地击败农民军,又在永宁、青山岭、银洞沟等地获胜,并从叶县一路追击到小武当山,斩杀了大量农民军。,!然而,将领们对于宦官督军感到不满。同年冬季,西逃的农民军再度转向东部。左良玉和汤九州在前方设防,京营军队紧随其后,使农民军陷入困境。明军在柳泉、猛虎村连续取胜。农民军将领张妙手、贺双全等三十六家兵伪称请求招安,通过监军杨进朝向崇祯帝报告。明军将领们等待朝廷的指示,未敢轻易出击。到了冬季,黄河冰封,农民军借此机会越过黄河。元默率领左良玉、汤九州、李卑、邓玘的兵力在对岸迎击。农民军随后逃入卢氏山区,之后辗转进入川中、湖北一带,再绕道攻掠秦陇地区,最后再次出没于川中、湖北,伺机进犯河南。这一连串的行动导致中原地区更加残破,而三晋和京城周边地区则相对安宁,避免了长时间的战乱。四、骄横自恣崇祯七年(1634年),随着农民军渡过黄河,左良玉与其他将领被分配到各自的防区。此时,陈奇瑜和卢象升分别在陕西和湖北地区镇压农民军。夏天,中州地区暂时没有大规模的战斗。然而,陈奇瑜在车箱峡放走了李自成,这一举动促使朝廷考虑联合山西、河南、湖北、四川的兵力从四面围剿农民军。农民军随后兵分三路:一路向庆阳方向挺进,一路进入郧阳,还有一路出关后直奔河南。进入河南的农民军又分成三个分支,对各地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左良玉负责扼守新安、渑池,而其他将领如陈治邦驻守汝州,陈永福扼守南阳。这些将领们大多采取了守势,未能有效地对抗农民军。农民军的每个兵营拥有数万士兵,能够轮番作战,且军粮供应充足。相比之下,官军数量较少,且分散防守,粮食和军饷补给困难。农民军骑兵速度快,一天之内可以行军数百里,而官军以步兵为主,行军速度慢,长途跋涉后疲惫不堪,因此官军普遍存在畏敌心理。在怀庆的时候,左良玉与当地督抚的意见不合,这使得他心中产生了私心,不再全力追击农民军,而是开始收留投降的将领以扩充自己的势力。督抚用文书征调他的军队时,左良玉也不按时响应,显示出他逐渐变得骄横自恣的迹象。到了十二月,在磁山与农民军相遇时,左良玉与其部下与农民军发生了多次大规模的战斗。这些战斗异常激烈,左良玉率领的军队追击农民军超过了一百多里。虽然左良玉在战斗中表现出了一定的军事才能,但由于他与督抚之间的矛盾和个人野心的增长,导致他未能全力以赴地对抗农民军,从而为后来的局势埋下了隐患。五、屡战闯军崇祯八年(1635年)正月,农民军在颍州发动攻势,破坏了凤阳的皇陵。在农民军攻占鹿邑、柘城、宁陵、通许等地时,左良玉驻军许州,未能及时前往救援。四月,督师洪承畴驻扎汝州,命令各位将领分地拦截农民军。尤世威把守洛南,陈永福控制卢氏、永宁两地,邓玘、尤翟文、张应昌、许成名在湖广阻击农民军。考虑到吴村、瓦屋是内乡、淅川的战略要地,左良玉被命令与汤九州一同带领五千人扼守。不久,邓玘因士兵哗变而死,曹文诏在陕西征讨农民军时也在真宁兵败身亡。农民军的气势愈发高涨,他们越过卢氏,直逼永宁。巡抚元默被捕还未离任时,命令左良玉从内乡与陈治邦、马良文一起前去援助卢氏。八月,左良玉在鄢城击败农民军。九月,左良玉追击农民军至郏县的神篨山。农民军的营地绵延数十里,采用轮换作战的方式消耗明军的体力,左良玉意识到形势不利,决定撤回兵力,停止了战斗。农民军随后进攻密县,左良玉从郏县出兵援救,迫使农民军撤离。十月,左良玉抵达灵宝,与辽东总兵官祖宽的军队联合,在涧口、焦村歼灭农民军。十一月,李自成离开朱阳关,张献忠长期占据灵宝,闯王高迎祥也与他联手。左良玉与祖宽在灵宝阻截,但未能抵挡住农民军的强大攻势,导致陕州失陷。农民军接着向东进攻洛阳,左良玉与祖宽跟随巡抚陈必谦解救洛阳,迫使农民军撤退。高迎祥、李自成的部队前往偃师、巩县,张献忠则逃往嵩县、汝州。左良玉从洛阳出发追击高迎祥和李自成,祖宽则分兵打击张献忠,救援汝州。此时,总理卢象升从湖广赶来,与祖宽一起在汝州西部大败农民军,并命令偏裨将领在宜阳的黄涧口再次击败农民军。崇祯九年(1636年)二月,农民军在登封的郜城镇被击败,逃往石阳关,并与伊阳、嵩县的农民军会合。原总兵官汤九州从嵩县深入,与左良玉夹攻农民军。然而,在战斗中,左良玉中途撤退,汤九州孤军深入追击四十里,最终因孤立无援而战败牺牲。左良玉却将这场战斗当作捷报上报朝廷。五月,卢象升派遣祖宽、李重镇随陕西总督洪承畴向西推进。左良玉的军队实力最强,且大部分士兵来自中州,因此他独自留在河南。由于左良玉性格骄横傲慢,难以驾驭,朝廷派遣孔道光代替他的偏将赵柱驻守灵宝,防守洛西;左良玉与罗岱则驻守宜阳、永城两地,防守洛东。七月,左良玉的军队抵达开封,从登封的唐庄深入,从清晨激战至下午,迫使农民军向西撤退。陈永福刚刚在唐河击败敌人,农民军到达田家营时,左良玉渡河进攻,杀死、俘虏了许多农民军士兵。九月,巡抚杨绳武弹劾左良玉回避敌人,朝廷责令他立功赎罪。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崇祯十年(1637年)正月,农民军将领老回回联合曹操、闯塌天的各部兵力沿江东下,安庆传来警报。朝廷命令左良玉从中叶出发前去援救。左良玉途中剿杀了南阳的土匪杨田、侯驭民、郭三海,随后急速抵达六安,与农民军相遇。部将罗岱、道兴乘胜作战,连连获胜。农民军逃往霍山和潜山。与此同时,马爌、刘良佐在桐城、庐州、六安也多次击败农民军,滁州、和州两地的农民军也向西撤退,江北的危急状况有所缓解。六、拥兵自重崇祯十一年(1638年),左良玉与总兵陈洪范在郧西大败农民军。张献忠企图以官府的名义袭击南阳,驻扎在南关。左良玉刚好赶到,心中起疑,便召见张献忠,张献忠见状逃跑。左良玉追赶并射箭,射中张献忠的肩膀,又挥刀砍击,张献忠满脸是血。幸亏他的部下及时救援,才得以逃脱,随后逃往谷城,并不久请求投降。左良玉认为张献忠是假装投降,竭力请求向他进攻,但总理熊文灿不同意。九月,熊文灿进攻郧阳、襄阳两地的农民军,斩获两千首级。十二月,河南巡抚常道立派遣左良玉前往陕州。农民军趁卢氏守备空虚,逃往内乡、淅川两地。这个月,许州发生兵变,左良玉的家眷安置在许州,在兵变中遭到杀害。崇祯十三年(1640年),督军杨嗣昌推荐左良玉,称其具有“大将之才,兵亦可用”,任命他为平贼将军。之后,在川陕交界的平利一带与张献忠遭遇,张献忠大败,其妻妾被俘,农民军的重要人物也被杀。左良玉因此被加封为太子少保。尽管杨嗣昌任命左良玉为平贼将军,但仍觉得此人难以驾驭。除了督师约束左良玉外,他还暗许贺人龙可以在适当时候取代左良玉的职位。正当贺人龙跃跃欲试急于取代左良玉的时候,左良玉在玛瑙山与农民军交锋中,大破农民军。杨嗣昌对贺人龙说,关于任命的事以后再说。贺人龙因此怀恨在心,并将此事告诉了左良玉。左良玉记恨在心,于是在川陕一战中,杨嗣昌命令左良玉堵截农民军时,左良玉袖手旁观。尽管杨嗣昌多次下令,左良玉仍然置之不理。由于左良玉未参与战斗,张献忠从容出川攻打襄阳,农民军大胜,杨嗣昌因此气愤至极,最终汤水不进而亡。崇祯十四年(1641年),左良玉被削职,戴罪立功自赎。崇祯十五年(1642年),督师侯恂拨款五十万犒赏左良玉的部下。左良玉与李自成在朱仙镇会战,结果左良玉大败,退至襄阳。在开封再次交战时,左良玉不敢迎战。李自成随后攻打襄阳,左良玉撤退至武昌。在武昌,左良玉向楚王索要兵员和粮饷,但都没有得到补给,于是开始掠夺武昌,包括漕粮盐舶。到达九江后,左良玉拥兵二十万,采取观望自保的态度。后来,张献忠攻克武昌,朝廷严厉命令左良玉出兵。左良玉这才出战,大败立足未稳的张献忠,收复了汉阳。待张献忠进入四川后,左良玉出兵收复武昌。七、进爵为侯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随着北京被李自成攻陷的消息传来,明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为了稳定局势,朝廷下诏封左良玉为宁南伯,并授予他的儿子左梦庚平贼将军的大印,承诺大功告成后让他们父子世代把守武昌。此外,朝廷还命令给事中左懋第顺路经过时督促左良玉出兵作战。左良玉于是制定了详细的出兵计划,并提交给了朝廷。然而,左良玉的奏疏尚未得到回复,北京已被李自成攻占的消息就已经传来。左良玉部下的将领们闻讯后人心惶惶,因为江南已经拥立了福王朱由菘为新的君主,他们请求率兵东下。左良玉得知后痛哭失声,并发誓不允许他们东下。副将马士秀坚定地支持左良玉,他说:“哪个不听左公命令要东下,我杀了他!”并且在大船上架起了大炮,截断了长江航线,这一举动稳定了军心。福王即位后,晋升左良玉为侯,并荫封他的一个儿子为锦衣卫正千户,同时加封黄得功、高杰、刘泽清、刘良佐为四镇军官,也都荫封他们的子孙世袭官职。长江上游的事务则专门委托给了左良玉,并不久加封他为太子太傅。此时,李自成在山海关战败,左良玉利用这个时机收复了湖北西部的荆州、德安、承天等地。湖广巡抚何腾蛟以及总督袁继咸当时居住在江西,他们与左良玉关系友好,因此南明朝廷将这一带视为重要的屏障。左良玉的忠诚和军事实力成为了南明政权的重要支柱之一。然而,由于他与东林党人侯恂的关系密切,这让权臣马士英和阮大铖感到不安。他们担心左良玉会支持东林党,进而威胁到自己的权力。为此,马士英和阮大铖开始策划削弱左良玉的力量。八、已老且病左良玉拥有庞大的军队,号称八十万兵力,实际上可能接近百万之众。他的军队分为前后十个营,其中前五个营是他的亲兵,后五个营则是投降过来的士兵。每年春秋时节,左良玉都会在武昌附近的山头上举行大规模的军事演习。演习时,每一座山上都竖立着一种颜色的旗帜,山谷间旗帜遍布,蔚为壮观。演习的方法独特,通常是由两名士兵并排骑马飞驰,这种训练被称为“过对”。马蹄声震耳欲聋,如同响雷一般,几里之外都能听到。东部各镇的军队中,高杰的部队被认为是最强的,但与左良玉的兵力相比,还是相形见绌。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然而,自从左良玉在朱仙镇与李自成的农民军交战中遭遇惨败之后,他的精锐部队几乎损失殆尽。之后归附他的大多是乌合之众,虽然表面上军容壮丽,但实际上左良玉已经无法很好地驾驭他的部下。此外,左良玉的家族在许昌遭遇兵变,家人被杀害,这对他的打击非常沉重。在武昌时,左良玉的各军营将领经常通宵达旦地宴饮,有歌妓舞女相伴,而左良玉本人却始终洁身自好,不与这些风气为伍。有一次,左良玉深夜宴请部下,他召来了十多名军妓上酒。这些军妓在房间内来回走动,左良玉忽然向左边轻轻咳嗽了几声,军妓们立刻明白了他的意思,依次退出房间。宾客们对这一幕肃然起敬,没有人敢抬头看左良玉。左良玉对部下的驾驭非常得体,这种细节处理让他在军中赢得了极高的威望。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左良玉已经年老多病,失去了年轻时的锐气和收复中原的决心。他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这不仅影响了他的军事指挥能力,也使得他对未来的规划变得更加模糊。尽管左良玉依然保持着一定的军事实力,但他的斗志已经不如从前,他的军队也开始呈现出松散的状态。九、起兵东下左良玉早年曾得到侯恂的赏识和推荐,而侯恂本身就是东林党人。在马士英、阮大铖掌握实权后,他们担心东林党人会借助左良玉的力量与自己作对,因此表面上与左良玉保持友好关系,暗中却对他心存忌惮,并修建了板矶城作为西部的防御屏障。左良玉察觉到了这种微妙的变化,不禁感叹:“现在哪里还需要防西,恐怕是防我吧!”随着南明朝廷内部矛盾的加剧,监军御史黄澍倚仗左良玉的势力,公然与马士英、阮大铖发生冲突。黄澍返回后,朝廷派遣锦衣卫官员前来逮捕黄澍,左良玉拒绝交出黄澍。于是黄澍和其他一些将官每天请求左良玉起兵“清君侧”,清除朝廷中的奸佞之徒。左良玉内心犹豫,一直没有作出决定。不久,“北来太子”事件爆发,黄澍借此机会煽动军心,意图报复自己的仇怨,并拉拢了三十六营的大将与自己结盟。在这种情况下,左良玉终于下定了起兵的决心,发布檄文讨伐马士英。他率领庞大的舰队,从汉口一直延伸到蕲州,长达二百多里,浩浩荡荡地顺江东下。然而,此时左良玉的身体状况已经非常糟糕。当他到达九江后,邀请总督袁继咸进入自己的船只,并从袖中拿出一份密旨,声称这是皇太子送来的,企图以此来胁迫当地的将领加入自己的阵营。但袁继咸严词拒绝了左良玉的要求。左良玉的部将郝效忠秘密进入九江城,点燃大火后离开。左良玉看到城中的火光,感慨地说:“我对不起袁公啊!”随即吐血数升,当天夜里去世。左良玉去世的时间是清顺治二年(1645年)四月。他的部下将领们秘不发丧,共同推举他的儿子左梦庚为军主。七天后,大军继续东下。朝廷命令黄得功渡江防守,与左梦庚的部队交战。最终,左梦庚率领剩余的部队投降了清朝。左良玉的这次起兵,虽然是出于对朝廷内部腐败的不满,但在执行过程中却显得仓促且缺乏周全的考虑。他的去世和随后左梦庚的投降,不仅结束了左良玉个人的军事生涯,也使得南明政权失去了一个重要的军事支柱。结语左良玉去世后,其子左梦庚继承了他的部队,并最终选择投降清朝。左良玉的一生充满了忠诚与背叛、胜利与失败的交织。他对明朝末年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成为了历史上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古代历史着名人物